平行空間來客 作品

504禁遼東海運

 
他魏廣德雖然是京官,可畢竟官職就那麼大,有時候還真不太好使,所以在去年,因為山東那邊遇到一些小麻煩,他還通過張居正的關係,搞到一張徐階的名刺。

 


 
雖然魏廣德御史的頭銜,有時候確實唬人,不過為了避免麻煩,也為了增加和徐閣老的聯繫,他還是花錢搞來了一張。

 
有了這些關係,魏廣德聽到消息後自然就上了心。

 
裕王對於海貿的關注也轉移到了海運上,其實對於海運和陸運來說,成本是很好比較的。

 
運輸大量商品,走海運到山東周轉,看似走了更多的路途,但實際成本卻能少三成,安全性也更高。

 
走陸路過山海關,除了沿途官吏盤剝外,朝廷還在山海關征收商稅,自中土出者,山海關收六分,遼東四分,自遼東入關者,遼東收六分,山海四分。

 
而走海運,進出遼東商品和運河糧船一樣,都是通過夾帶的方式進行,只需要給漕兵一定銀錢就可以。

 
雖然裕王沒有明說,但是對於海運甚至海貿也很是期待。

 
不明說,那也是因為考慮到嘉靖皇帝的態度。

 
而在這次酒席上,魏廣德也大致打聽出戶部對此的看法,那就是隻要遼東農業豐收,不再需要內地糧食接濟,確實可以考慮不通過海運輸送糧食,不過只要遼東糧荒難題不解決,海運就不能斷。

 
而兵部的態度,則是比較保守,或者更應該說是保守派中的少壯激進力量。

 
出於安全考慮,兵部其實一直都是反對開海禁的。

 
本來兵部每年可以拿到的資源就不多,還要緊著九邊都稍顯不足,自然也沒有太多力量投入到海防中。

 
海運濟遼,是逼著兵部從不多的經費中摳出一筆銀子給登來水師新置了一批戰船用於保障航道的安全。

 
遼東,面積雖然廣袤,可在大明朝的行政區域劃分上卻並不是獨立的區域,一直都是併入山東布政司管轄,但是又在遼東推行的是軍鎮模式,也就是軍事管制。

 
明初時,朝廷對遼東極為重視,洪武、永樂兩朝曾多次向遼東遷徙百姓,然而由於當時的遼東尚未全面開發,生存條件極為惡劣,因此少有百姓能夠真正紮根於此,移民政策收效甚微。

 
實際上,站在明朝政府的角度來看,對遼東實行內地一樣的統治其實並不合算,由於當地基礎條件太差,整個遼東也無法給明朝帶來多少稅收收入,但統治成本卻極高。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明朝對於遼東除了軍事層面的重視外,在民政方面的重視程度並不高。

 
而朝廷對遼東在軍事方面的看重,更多也是為了從東北方向對北元形成包圍態勢。

 
隨著洪武、永樂年間的多次北伐,北元已經徹底崩潰,到了仁宣年間,韃靼和瓦剌忙著爭奪草原統治權,已經很難再對明朝構成威脅,遼東的戰略作用開始明顯下降。

 
到了嘉靖年間,蒙古俺答汗部的崛起雖然對大明再次構成威脅,可是出於財政難題,朝廷也很難重現明初那樣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對蒙古草原進行征伐,對遼東的態度也很是搖擺,已經無力再次提高遼東的軍事力量。

 
對整個北方的土地,一直延伸到北冰洋的廣袤西伯利亞地區,魏廣德當然知道戰略價值巨大,特別是那裡無比豐富的資源。

 
可是面對殘酷的環境,連遼東都無法讓漢人紮根居住,繼續往北擴大地盤自然就是奢望,沒看到女真族這些北方的民族都被逼著南遷,在明朝邊境地區祈求一塊生存的土地。

 
沒法建立城鎮遷移百姓,僅靠時不時派出一隊精兵進行巡邏,這樣的統治其實根本就不起作用,沒人會信服你所主張的領土權利。

 
現在還是弱肉強食的狀態,你要控制一片區域,就必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治,比的還是拳頭。

 
別人來了,你要能把人趕走,這才是你的領土。

 
要是你打不過人家,那你就只能放棄。

 
現在的海外,歐洲人掀起的轟轟烈烈的大航海時代,直接把新發現的大陸給瓜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