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空間來客 作品

849漕糧海運

 明朝是我國曆史上災害發生最頻繁的朝代之一,明初時稍好一些,但是到了中後期,災害愈發嚴重,發生頻率也不斷加快。

 尤其是明嘉靖時期以後,全國大範圍出現的地震、旱災和水災等自然災害,但其自然災害尤其是洪澇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不僅引起朝廷的高度關注,也可以體現明代洪澇災害發生的特點和規律。

 嘉靖朝後期,幾乎每隔三年就會有一次洪災,而其間各地又時有旱情爆發,讓當時的朝廷應付賑災都不及。

 旱災過後是恢復生產,而洪災過後,治水就成了一項需要朝廷投入非常多人力物力的大工程。

 有人曾經統計過,在大明國祚276年的時間裡,累積各種災害竟達一千零十一次,這是前所未有的紀錄。

 其中水災,共一百九十六次;次為旱災,共一百七十四次;又次為地震,共一百五十六次;再次為雹災,共一百十二次;更次為風災,共九十七次;複次為蝗災,共九十四次。

 此外,還有此外饑荒有九十三次;疫災有六十四次;霜雪之災有十六次。

 與其說大明王朝是自己作死,其實天災在其中也扮演了不可獲取的重要原因。

 對於這些,魏廣德在做官前是根本沒有意識到的。

 直到他踏入仕途的初期,也只是感到各地災情嚴重,怎麼會如此之多。

 而當他進入內閣,真正看到各地上報的災情後,他才有了更多的感悟,這大明朝能挺著這些災害過了二百多年,那是真不容易的一件事。

 對於這些,魏廣德有心用後世的知識做出一些改變,可是他思考很久後得出結論,天災根本就擋不住,除了盡心做好善後,其他啥都做不了。

 就拿這次的水災說事,隆慶三年八月庚申,黃河洪水為患,盱眙被災,九月,淮水漲溢,高家堰大潰,淮水東趨,盱眙水深5尺餘。

 黃淮流域這場洪水,直接導致漕運斷斷續續,許多地段出現淤塞,行船艱難。

 好吧,這就是朝廷要做的事兒,必須保證每年足夠的漕糧抵京,否則北方可能因此生亂。

 遷都嗎?

 魏廣德在束手無策的瞬間,動了無數穿越明朝小說了,都有提到的一個辦法。

 京師南遷重回南京,北方漕運就可以避開。

 但是遷都的隱患也大,這可能導致帝國對北方領土的控制力進一步減弱,而且這還沒有考慮遷都所需要的龐大財力物力。

 海運?

 魏廣德猛然間又想起來當初賈應春大力提倡的海運,雖然最終的結果只是維持了數年的海運濟遼,而且現在也再次罷停。

 這次水患如此之大,而大量漕船還都堵在淮安一帶,今年的漕糧肯定是完不成轉運額度了。

 當然,朝廷也不會因為今年漕運中斷就馬上鬧出大亂子,通州大倉還有大量存糧,足夠支撐京城食用兩年以上。

 大明一直在通州等地儲存大量糧食的習慣,而且最低要求是儲備三年的糧食所需,其實就是預見到這類事情,同時也是為北方隨時可能爆發的大戰儲備的糧食。

 所以朝廷雖然被水患搞的焦頭爛額,但實際上短時間內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這時候大家想的不是怎麼緩解,而是為洪災之後治水所需的錢財而頭疼。

 魏廣德向朱衡提議再次啟用潘季馴治水,一個目的就是洗脫朱衡可能被人彈劾的庸碌,二就是在這個時候,朝廷總是要做點什麼的。

 重啟海運,需要藉助的衙門有哪些?

 除了起運地官府外,還有漕運衙門,現在大明朝也只有他們有船,特別是沙船,這東西可以快速改造成海船。

 另外還需要戶部和工部協助,畢竟要趕工修建碼頭,還有兵部的海圖。

 想到起運地,魏廣德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淮安那裡,現在大量漕船擁堵在那邊,若是讓他們改道出海怕是不容易,但是若是江南其他府縣調糧,估計也湊不出多少了。

 畢竟今年的賦稅已經收了,地方上的糧食已經起運,府庫裡也不會剩下太大。

 想了很久,魏廣德依舊覺得兩難,不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