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空間來客 作品

972金價

 “叔大兄,現在朝廷困局非一朝一夕能解決,只能增收節支再無它法。

 叔大兄那篇《生財有大道》我也拜讀過,‘蓋務本節用,生財之道也。’

 可惜,朝廷支用太多,根本無法做到結餘,為此只能想方設法將應收之財盡收。

 以善貸看來,這寶鈔抵稅就是可以徹底放棄的。

 當初太祖發現寶鈔,主要還是我大明銅料不足之故,印製寶鈔方便民間流通,至於之後,那是後話。

 當今雖銅料依舊緊缺,可適才和卿所言卻讓我眼前一亮,如今海外白銀湧入,朝廷制錢,似是可以.....以銀製錢。”

 魏廣德所說銀錢,可不是這個時候大明流通的銀子和制錢,而是打算直接在大明製作銀元。

 宋元明之所以轉而發現紙鈔,其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銅料不足,之前各朝都沒有達到這個時代的商業繁華程度,所以少量銅錢也能滿足商品流通需要,而且前朝對於大宗商品交易,還會使用布帛作為支付媒介。

 宋朝時也曾因為銅料不足而出現朝廷發行的鐵錢,這些其實都說明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錢幣受到材料供應制約而不能滿足市場需要。

 魏廣德不知道這個時候大明朝有多少黃金和白銀,這個數據實在難以估算,但是他卻知道,隆慶開海後,全球白銀大量流入大明,據說總額超過數億兩之多。

 有如此巨大的白銀流入,魏廣德當然覺得大明應該擯棄過去對白銀交易不管不問的模式,應該開始以白銀鑄錢做為法定貨幣。

 當然,這其實也有朝廷的利益在其中。

 要知道,以前的制錢都不是純銅製造,而是銅合金,是要參雜其他金屬在其中。

 在魏廣德設想中,大明鑄造的銀元可以選用八、九成銀,剩餘原料用銅鑄造,這樣鑄幣費用和朝廷賺的錢就出來了。

 而且銀元也不一定是足額一兩重,可以只有十二、三錢重量就夠了,抵作一兩使用。

 另外還可以發行更小額的,如一錢、五錢等小額銀幣,按照大明現在市面上流通的兌換比,一錢銀子是七十文,這樣也可以彌補銅錢不足的問題。

 但是要做這一切,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朝廷能受到足額的銀錠,把這些銀錠熔鍊成銀幣。

 至於投放出去,其實也很簡單,官員的官俸、軍餉等等。

 至於民間接不接受,就如同當初老朱的政策一樣,禁止金銀銅錢交易,只准使用寶鈔,現在變成禁止民間金銀私自交易,只准使用銀元。

 甚至在將來,還可以考慮朝廷收攏黃金髮行金元。

 魏廣德把自己的設想在張居正面前婉婉道來,張居正也從一開始的漫不經心到後面專心思考。

 說白了,白銀在朝廷手裡一進一出,朝廷就可以獲得兩三成的利益,這對陷入財政困窘局面的明廷來說,可謂久旱逢甘霖。

 “以八九成銀參雜銅製作銀幣,以法令形式推行下去.......辦法雖好,可朝廷手裡白銀還是太缺了,太倉存銀不過百萬兩,即便是內廷,估計也不過這個數額。”

 張居正在心動之餘,很快就想到了推動此法雖然有諸多好處,特別是解決朝廷財政難題,可是要考慮到具體實施過程,就有些難題很難破解。

 “江西、南直隸推行一條鞭法,除了實物俱折銀,若全國各布政使司皆如此,朝廷每年收入白銀怕不下千萬兩。

 通過鑄幣,可增收一、二百萬兩之多,足以彌補當前財政虧空了。”

 魏廣德馬上就說道,“實物也以保夠漕糧及其他必須之糧外,如果可以俱折銀。

 據我所知,朝廷每年所收實物,因保管不當造成損失也不小,不若留夠必須之糧和一部分預備賑災糧外,全部折銀抵京,這樣也能增加白銀收入。”

 他記得好像大明就是在萬曆朝開始白銀化,實質上就是銀本位制,所有財稅支出都是以白銀量化,無疑這就是最好的,把中國貨幣體系固定下來的時機。

 魏廣德早就發現,大明財政收入並不是如後世所說年入二三百萬兩銀子,算上實物至少有兩、三千萬兩,只不過其中大部分為實物,金銀比重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