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 作品

第八百二十五章 韭菜能割幾茬是幾茬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出口的僅僅是燧發槍,連擊發槍目前都沒有出口呢,國內的軍隊,乃至民兵的武器裝備在性能上都領先了出口武器好幾代呢。





說白了就是,出口武器對楚國自身造成不了什麼實際性的威脅,既然如此,這錢能賺還是要賺的。





而且打仗的時候,經常會繳獲一些楚國賣出去的燧發槍或火繩槍,這些戰利品軍方一轉手,就會通過武器貿易公司的渠道又賣給那些土著……購買這些戰利品的客戶,興許還是被楚軍剛擊敗的土著呢。





畢竟就地銷售節約運輸成本嘛!





隨著楚國正式大規模裝備後裝線膛步槍,同時也是因為那些土著們已經逐漸普及火繩槍,歐洲地區更是已經開始普及燧發槍後。





未來十三年式燧發槍也將會取代低端燧發槍和火繩槍,成為楚國最主要的出口武器。





當然,低端燧發槍甚至火繩槍,還是會繼續賣的。





其他地方不好說,但是在美洲、非洲。印度地區火繩槍就挺好賣的。





畢竟並不是所有的土著地區,都會和歐洲地區一樣勉強進入了文明時期,開始大規模使用燧發槍了。





很多地方的土著,原來還處於冷兵器時代呢,楚國人的火繩槍對於他們而言,就已經是劃時代的產品了。





大楚帝國的武器貿易公司,一向來都是抱著韭菜能割多幾茬就割多幾茬,能賣冷兵器絕對不賣火繩槍,能賣火繩槍絕對不賣燧發槍的……一般只有當地的武器裝備提升到一定水準。





嗯,這個武器裝備水平,特指的是當地土著自造武器的能力!





歐洲人能夠自造燧發槍,雖然他們自造的燧發槍不咋地,但是楚國人還是大規模向歐洲人出口傾銷燧發槍。





印度人,一些南洋土著之類的,他們能夠自造火繩槍,那麼楚國就對他們出口傾銷火繩槍。





其他一些更落後的土著連火繩槍都搞不出來的……楚國人就賣給他們大刀長矛,讓這些土著們人手一把寶刀寶劍……





所以大楚帝國的武器出口是比較複雜的,各地區的武器貿易公司主要銷售武器的種類也不太一樣。





但是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挺賺錢的。





買大刀長矛賺的錢,可不會比買燧發槍少到哪裡去。





這也導致了大楚帝國裡的五大武器公司,基本啥武器都生產,從低端原始的大刀長矛弓箭盔甲,再到火繩槍,燧發槍,然後性能拉跨的老古董滑膛炮,還有性能好一些的青銅滑膛炮,鐵滑膛炮等等,甚至為了滿足一些特定地區用戶的需求,各種亂七八糟的冷兵器都有。





比如西亞人喜歡用的彎刀,歐洲人喜歡用的十字大劍之類的,基本上只要你叫得出名,並且有用戶需要的冷兵器,基本都能在五大武器公司的產品目錄裡找到。





不過這些出口武器裝備都是落後好幾代的東西了,楚軍現役,甚至已經退役但是對楚軍能夠產生威脅的武器裝備,楚軍還是不對外賣的。





火帽擊發槍如此,後裝線膛槍炮更是如此。





後裝線膛槍炮想要出口,恐怕得等好幾十年甚至更久了,具體時間取決於那些土著國家的實力提升的如何。





如果那些土著國家一直都是現在這個樣,那麼大楚帝國永遠也不會出口後裝線膛武器。





不管未來如何,至少目前來說大楚帝國的後裝線膛槍炮,暫時就只有自家的市場了,尤其是軍警市場為主。





而這些市場也是有限的,哪怕是十八型步槍這種堪稱劃時代的武器,預計最終產量撐死也就兩百萬支而已,再多是不太可能了。





至於其他幾款後裝線膛步槍,預計產量就更少了。





比如松江槍械廠的啟明步槍,目前只有武裝稅警一個用戶,最終產量估計也就幾萬支而已。





但是不管怎麼說,大楚帝國同時服役三款後裝線膛步槍,順帶還有多個型號的後裝線膛火炮,這都是讓大楚帝國的武器裝備水平在承順三十四年裡出現了巨大的變化。





而這些變化,在戰場上的影響更大。





承順三十四年冬十一月,北美洲金山府,數百名揹著十八型騎槍,拉著一門三十四年式75毫米山炮的陸軍士兵牽著大量的馬力,翻越了金山山脈進入到了北美洲中部內陸地區。





他們可不是來遊山玩水的,而是前往圍剿一個當地土著部落的。





半個月前,附近的一個楚國移民點被近千名土著襲擊,造成了不小的傷亡,被劫掠走了大量糧食和牲口,這事被報告上來後,北美巡撫衙門對軍方的不作為表達了強烈的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