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黃旗 作品

第三百四十七章 殺富濟貧

    價格鬆動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是通貨膨脹。

    實際上,自從1979年年底,京城統一提高了豬肉、羊肉、牛肉、家禽、鮮蛋、蔬菜、水產品這八種副食品的價格以來。

    僅僅經歷了很短一段時間的平穩期,這八種副食品的價格就開始有脫韁之勢,陸續開始上漲。

    翻過年來,甚至還出現了相關產品搭車漲價,和大量議價商品充斥市場的現象。

    比如散裝啤酒,國家定價是一大碗一毛八分錢。

    可由於商品短缺,京城有的地方就自己提高了兩分錢,賣兩毛錢一大碗。

    顧客當然不樂意了,寧衛民的鄰居羅師傅就較過這真兒。

    “不是一毛八嗎?怎麼變成兩毛了呢?再說了,你給的也不是滿滿一碗啊!”

    服務員卻滿不在乎。

    而且正因為工作量增加了,沒個好氣兒,話當然是橫著出來的。

    “就這還沒貨呢!你要喝就喝,不喝拉倒!反正你不喝有人喝。”

    “嘿,你小子夠橫的,你還講不講理?”

    “你要講理是吧?告訴你,別家都往散啤裡扔冰塊,知道不知道?我沒這麼幹就夠對得起你了,你喝得可是純啤。挺大歲數?怎麼佔了便宜還賣乖啊?”

    於是兩人就吵了起來,弄的不亦樂乎。

    啤酒尚且如此,像蔬菜這樣每日都離不開的生活必需品就更嚴重了。

    尤其這東西還是分等的,一向是什麼等的,賣什麼價錢。

    想想看,每天那麼多種菜要湊在一起對外銷售,那是相當複雜的價格體系。

    自然就更容易出現爭執,以及商店擅自提價的問題。

    於是為了防止類似情況,政府的臨時應對之法,就是讓報紙每天公佈政府頒發的調整價格通知。

    老百姓呢,便因此養成了帶著報紙去買菜的習慣。

    只有這樣對照的看著,才能知道商店是不是亂漲價啊。

    可惜這種辦法純屬理論性的,很多時候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像寧衛民的鄰居米嬸兒,就是煤市街副食店裡賣菜的,對此體會最深。

    比如說有一天,按照報紙上的價錢,小白菜兒應該是兩分錢一斤,調低五釐錢。

    可副食店還是按照前一天的價格,就是一斤二分五釐來賣。

    結果因為菜價多了五釐錢,當天便屢屢有顧客提意見,和米嬸兒爭論。

    偏偏這副食店和餐館還不一樣? 守著家門口兒? 眼瞅著好多都是熟人。

    米嬸兒委屈也沒法摔咧子啊,只能好言好語解釋。

    “各位街坊? 快馬趕不上青菜行啊。那麼多種菜? 都一天一個價兒,哪兒來得及調整呀?何況領導就讓我按這價兒賣? 那我也沒辦法啊。大夥兒都理解理解,多收了錢是國家的? 也不是進我兜兒裡……”

    如此? 賣了一天的菜,也著了一天的急。

    米嬸兒嘴皮子差點沒磨破了。

    就這,還好幾次差點沒忍住,懸得乎的嗆嗆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