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人家 作品

第39章 死去的丈夫回來了二更

 大兒子當面,陳父再也說不出那些軟和話,但也不準備將人放走。

 “問舟,你們今天剛搬出去,今晚還是留在家裡吃飯吧,你娘那邊我讓人去請過來。”

 陳問舟無言,就是先前沒搬家出去,一家人也不是天天在一起吃飯啊。

 倒是陳問初,這會兒像是有了點大哥的風範,熱情招呼起來。

 “是啊,問舟,就是搬出去,咱們也都是一家人,老宅這邊你們想過來就多過來,爹他也掛念你呢,有空多回來看看。”

 好一副主人家的作態,陳問舟心想,以後若非逢年過節,他是再不會主動過來的。

 時間門也不早了,三人移步去了前廳用膳,不多時,陳夫人也乘著轎輦過來。

 兩家五口,坐在一個飯桌上,陳問初和妻子皆十分熱情,偏那種熱情十分奇怪,就像主人家熱情招待客人一般,叫陳夫人覺得怪不自在的。

 畢竟是待了二十來年的宅子,如今反倒被當做客人,她心情不甚美妙,用過飯,甚至沒跟陳父搭一句話,拉著兒子就跑了。

 陳父絲毫沒察覺出來,他甚至覺得大兒子分家後懂事了許多,知道對繼母和弟弟客氣,看來孩子還是好孩子,就是先前被家產迷花了眼。

 離了陳家,陳夫人才露出滿臉的厭惡,“一個兩個都不是好東西,以後少回來。”

 陳問舟無奈,“他到底是我爹,喊我總不能不回來。”

 “那你就說我在家病了,要回去侍疾。”陳夫人顯然厭惡極了,甚至不介意拿自己的身體做藉口。

 陳問舟無奈應了,想著還得編個好理由,他自己也不想回來聽那些廢話。

 後面陳父再來喊人,他果然找了藉口,一律不去,也不管陳父會不會因此生氣。

 很快,他就顧不上這些了,因為霍老爺那邊再次有消息傳來,召集眾人一起會面。

 這一次的見面地點就不在外面,而是霍家在此地的宅院。

 陳家、錢家、林家、章家,作為主意發起人的阮柔也有一席之地,霍老爺炯炯的眼神掃過下面,眼中盡是歡喜。

 “諸位,請大家來是有個好消息。”

 其實大家心內也有所猜測,都盡力壓抑住了。

 “蘇大人那邊對我們這段時間門的成果很滿意,海貿的事情已經鬆口。”

 眾人方才面露欣喜之色,甚至有人激動地捂住心口。

 其實,以錢家和章家的勢力,早前在海貿上就已經能分一杯羹,一家是珍貴玉石,一家是精美綢緞,只是參與的人多,導致他們的份額也不怎麼多。

 而今又多了一條路子,可不得歡喜異常。

 林家是做木料生意的,這東西不僅分量重,且於海上貿易搬運保存不便,故而一直被排除在外,如今搭上這艘大船,雖然能提供的不多,可好歹是一個進步啊。

 阮柔和陳問舟對視一眼,心知肯定還有其他事情,霍老爺將大家叫過來顯然不只是為了分享這個好消息,

 “海貿的事情一旦定了下來,離商船出海也就半年時間門,這半年,大家做的還有很多。”

 眾人齊齊收斂心神,細細傾聽,並盤算著自家的安排。

 半年的時間門,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即使爭取到了出海的份額,可其實更重要的是其意義,所佔的份額著實不多。

 這麼長的時間門裡,準備出海的貨物絕對綽綽有餘,可重點就在於,他們要選擇其中最好的一批出海。

 儘管蘇大人一直說海外人傻錢多,可東西好壞人還是分得清的,給的價錢自然不一樣,出海一趟不易,自然要衝著賺最多的錢而去。

 除此外,稍次一級的貨物,就會留在大夏朝流通,這些霍氏商行完全可以處理,這也是他們提前談好合作的前提。

 其他三家尚好,壓力最大的其實還是春林香齋,作為提供香料的一方,他們的資歷尚淺,供貨量也有限,在保證自家店鋪的前提下,趕製出這些貨物,時間門可謂十分緊急。

 且霍老爺還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對香料的要求。

 春林香齋在最出名的香其實也就宣和香、芝蘭香,新出的香品質不錯,可到底沒那麼受歡迎。

 霍老爺提出的要求就是,儘可能的研製出最少五種能獨當一面的香品,不拘是買、還是自己研製,總歸得有選擇才行。

 一時間門,眾人的目光都投向阮柔,而阮柔回望霍老爺,鄭重點頭,她會盡力,外購是最下下選擇。

 從霍府出來,幾人互相道別,阮柔和陳問舟兩人並排而行。

 陳問舟擔憂問:“你可有把握。”

 阮柔點頭,“最近有了點想法,府城這邊人喜歡的香大多單一,類似宣和香、芝蘭香這種,但海外,我近段時間門瞭解過一點,或許他們更喜歡濃郁的香氣。”

 其實不是她最近了解,而是前世在後宮,有些蠻夷小族前來進供,宮裡人當笑話說過一些,也是最近她才想起來。

 有一種說法,是海外人汗腺發達,所以體味格外重,為了壓下這種味道,他們就喜歡用更為濃郁的香味來遮掩。

 總之,還是挺神奇的。

 再想起這一茬後,她就有了方向,如今香料齊全,調製起來速度也快,想來還是有希望的。

 因著時間門緊急,最後,梨師傅到底還是被調了過來,也不說打下手,名義上還是兩人合作,阮柔可謂忙的腳不沾地,每日裡有大半時間門在制香間門忙活,鋪子裡和家裡的制香間門都敗的密密麻麻,實驗的香方都記了厚厚的幾冊。

 好在努力也是有成果的,不過一個月時間門,她就調製了一款味道極為芳香怡人的桃花香,最大程度保留了春天的氣息,且香味長久留香,真正能做到三日不絕。

 這一款香最後被選擇用於薰衣之用,最合適年紀正輕的少女與正當年的年輕婦人。

 而另有一款,調製的道路稍微有些曲折,說起原材料的花朵,甚至不是他們本土有的,而是專門託霍氏商行從海外帶回來的奇異花朵,在整個大夏朝也僅僅種了三畝地,可謂有價無市。

 且花朵芳香馥郁,最受京都官家夫人喜愛,阮柔用其制香,堪稱虎口奪食,也多虧了霍家人脈頗廣、以及資源豐厚。

 最後製出來的香倒不是用於焚燒的香料,而是一款香水,濃縮後,只需輕輕一滴,就足以使人身上溢滿花香,引人垂涎。

 這兩款之後,許是靈感被用光,阮柔後續再調香總覺得沒有前面幾款好,結果就是遲遲出不了結果。

 眼看著時間門過去三個月,再耽誤下去,恐怕要耽誤供貨,還是霍老爺先忍不住,自己另尋了京都一家制香世家,先買了一個香方過來,抓緊開始製造。

 阮柔很是有些愧疚,可這種事情,調不出來就是調不出來,既不能敷衍、也不是說行就能行的。

 幾個月晝伏夜出的,她先前略有些暗黃的膚色都熬得冷白至極,偏在阮母的伙食加持下,一點不見消瘦,於是整個人容貌竟更勝過往幾分。

 曹娘子見她再次垂頭喪氣出來,忍不住安慰,“慧娘,實在不行就算了,霍老爺那裡不是已經有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