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楓 作品

第381章 朝廷二次請太皓



            要說這朝廷近日的動向,真可謂風起雲湧,驚心動魄。自從長襄登基稱帝,那氣勢簡直如狂風驟雨,勢不可當。她對於那些敢於反對她稱帝的官員,毫不留情,該殺的殺,該抓的抓,一時間朝廷上下人人自危,噤若寒蟬。

而那萬言駙馬,這位曾經的皇親國戚,為了躲避罪責,不惜詐死以避風頭。誰料想,長襄稱帝后,竟將他封為帝君,意為女皇帝的夫君。這萬言帝君自此在宮中可謂如魚得水,囂張跋扈到了極點。他揹著長襄女皇,與上百名宮女有染,那宮廷之中,簡直是烏煙瘴氣,亂象叢生。

然而,這萬言帝君的荒淫無度,終於招來了報應。僅僅半年的時間,他的身體便患了大病,日漸衰弱。長襄女皇得知後,卻並未下令給他治療,反而是冷眼旁觀,任由他病入膏肓。最終,這位曾經風光無限的帝君,就這樣在病痛中悽慘死去,無人問津。

而長襄女皇,雖然身為女流之輩,卻有著一顆好戰的心。她似乎並不滿足於國內的太平盛世,反而在一年之內頻頻向周邊國家宣戰。

然而,當長襄女皇決心揮兵出征之際,卻愕然發現朝中竟已無人可用。驃騎大將軍少靈,竟以公務繁忙為由,拒絕帶兵出征。而那些原先功勳卓著的老將軍們,或因年老體衰,或因被撤職而心懷不滿,更不願出山相助。女皇心急如焚,卻又無可奈何。

在這危急關頭,長襄女皇的腦海中閃過一個男子的身影——太皓。她深知太皓武藝高強,智謀過人,若能請他出山帶兵打仗,必定能扭轉戰局。於是,她下令尋找太皓的行蹤,希望他能為國家效力。

少靈聽聞女皇尋找太皓的消息後,心中不禁一緊。他深知太皓的威望和能力,若真被他帶兵出征,自己的地位恐怕將受到威脅。於是,他暗中對各地的下屬下令,停止追殺太皓,但卻並沒有告訴長襄女皇太皓的行蹤。

而太皓在武榮城的消息,最終還是被長襄女皇的手下查到。女皇得知後大喜過望,立即派椏溪前往武榮城請太皓出山。然而,椏溪帶回的卻是太皓拒絕出征的消息和一封手書。女皇接過信來,只見信中寫道:“陛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然兵者,兇器也,不可不慎。鄰國之間,宜和而不宜戰。戰則百姓塗炭,生靈塗地,非王者之道也。故當深思熟慮,勿輕啟戰端,以保國家之安寧,百姓之福祉。臣太皓,志在四方,已無法再回朝廷效力,望陛下諒解。”

女皇讀罷信後,心中五味雜陳。她既對太皓的拒絕感到失望和憤怒,又對他的忠言逆耳感到無奈和困惑。然而,她深知國家安危重於泰山,不能因個人情感而置國家於不顧。於是,她收起信來,開始重新思考國家的未來和戰爭的必要性。

女皇長襄端坐於紫宸殿的龍椅之上,面色凝重。她召來了當朝宰相都童,將請太皓出山未果之事細細道來,希望能從這位臣子的智慧中尋得一條明路。

都童微微頷首,沉思片刻後,緩緩開口:“陛下,太皓大人曾兩度涉足吐蕃,與吐蕃皇室交情匪淺。若論征戰吐蕃,他無疑是最為合適的人選。昔日劉玄德為請諸葛孔明出山,尚需三顧茅廬。我們請太皓大人,又何嘗不可多試幾次?一次邀請,或許難以盡顯我朝誠意。”

長襄聞言,眉頭微皺,語氣中帶著一絲不滿:“朕貴為一國之君,請他出山為國效勞,他卻如此推三阻四。當年他對朕的不敬,朕都未曾追究,他竟還如此不識抬舉。”

都童急忙勸解道:“陛下息怒,切勿再提當年之事。身為臣子,自當遵守在位皇帝的命令。太皓大人心中自有考量,臣願親自前往武榮城,再試一次。”

長襄聞言,眼中閃過一絲讚許之色,沉思片刻後,緩緩道:“都童愛卿,你乃朝中重臣,若你願意親自前往,朕自然放心。那就勞煩你再去一趟武榮城,務必請太皓出山助我朝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