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塘鴉影 作品

第三百三十八章 後方發展

 這就是漢代士族眾多的原因,汝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導致平民寒士的優秀人才被拒之門外,漢末更是任人唯親,由權門勢家把持察舉,弊病百出,察舉制度其實已經名存實亡。 

 九品中正制在這時代並不是這個叫法,只是劉封自己知道而已,是魏文帝曹丕為了拉攏士族而採納陳群的意見,也是對曹操唯才是舉用人政策的繼承。 

 中正是由有名望的推薦官,人才的等級由他們評定,一般是二品官員,而二品又有參預中正推舉之權,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這直接導致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 

 大小中正官均被各個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壟斷,劉封很清楚到了西晉時期,在評定品級時,這些中正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劃分,已經背離了“不計門第”的原則。 

 在中正品第過程中,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的標準,最終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門閥士族壟斷政權的局面。 

 這個巨大的弊端,是劉封不想看到的,科舉制正好能夠彌補這個缺憾,也能讓更多的寒門弟子有出頭的機會,是將現行的文武大比進行系統化的規劃和考核,有了文武大比做鋪墊,科舉制的提出,諸葛亮等人都大為贊同。 

 當然劉封只是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給了他們思路,至於具體如何操作,自有蔣琬、費禕等人討論制定,細節的東西他完全不想參與。 

 穿越到三國亂世轉眼已經快過去十年,局勢還處於三足鼎立,劉封深知打仗除了錢糧之外,人口更是重中之重,便想到了後世偉人的一個政策,鼓勵發展人口,只要生一個小孩,不論男女,都不住五十旦糧食,同時免除第一年的賦稅。 

 之所以這麼晚才提出發展人口和科舉制度,是因為漢代時期,讀書人還少之又少,這幾年才在劉封和諸葛亮的主持之下興辦學庠,有了這些大量的讀書人培養出來,才有施行科舉制的可能,要不然斗大的字不識一個,還何談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