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居士 作品

第四十三章 商均墓

“好,苑舅,等我當上財政廳長,我給你批一千萬,看夠不?”李勃還在給老人開玩笑。

“別說笑了,苑叔您還是開始當導遊吧。”表哥對導遊二字感到新鮮。

“中,我開始講啦,外甥你注意聽啊。

咱這座大墓叫商均墓,位於咱縣古城鎮西南三里許的張墓村後。墓冢殘高4米,周長110米,面積960平方米。

對此,《漢書》、《括地誌》、《歸德府志》等古籍,以及咱們的縣誌均有相關記載。縣誌雲:商均封於商,葬於商,其墓乃虞舜帝子商均墓也。望若峻嶺,土多砂礓碎石,遇大雨,聞或濯出五銖錢,櫵牧恆拾之。舊有祠宇一所,後廢。止存新舊二碑。

商均為舜帝之長子,女英所生。夏禹為了感恩舜禪位於他,而將均從山西蒲坂封到有虞氏部落為國君,商均襲其父虞舜國號,稱虞國。因當時有虞氏部落歸屬於商部落,所以均被稱為商均。

商均死後,葬於封地,就是咱腳下這片土地。

虞國的疆域有多大,雖已無文可考,但從其他歷史資料旁證大致可看出其輪廓,其疆域北接有仍氏,就是現在的山東濟寧,東南三里有虞國的重鎮綸城,西南臨商丘,西北靠定陶。

據傳,商均不為名利,忠厚本分,被封到虞國之後,他一心為民著想,為民分憂,為民造福,是一個雖不為古之士大夫稱道,卻深得民心的有道國君。

商均死後,經國臣選定葬地後,虞國百姓為防洪水天災毀壞墓陵之患,積極奮力挖掘墓坑,據傳墓坑深不見底。商均下葬後,虞國百姓每年都來這裡舉祭,香火不斷。舉祭時人人都要從居住地帶來一兜土添在陵墓上,年復一年,陵墓越添越大;後因外遷的天南海北虞國百姓仍保持古老傳統帶著新遷地之土回鄉拜祭商君,久之,商均墓之土呈五彩而與周圍之土有異,當地百姓稱其為五彩土,視為吉祥之土。現陵墓經過4000多年的風雨歲月,仍高若山丘。

清朝康熙四十一年,本縣知縣程本節親筆撰文,立碑二通。雍正十年建社稷商均壇,每年春秋舉祭。民國時期,曾有專人看管林墓,墓地周圍樹木茂盛,每到陽春三月,桃花滿林,遊人瞻仰不絕。處於墓陵之陽的張墓村,就是守護陵墓的人家,經過多年的繁衍發展成為上千人的村落。

1942年春,狗日的rB軍人大肆挖掘商均古墓,盜去夏代前期的紅陶、黑陶、魚紋陶等生活器皿不計其數,使商均墓遭到毀滅性破壞。

商均墓是商丘地區現存的距今約4000年的古墓葬之一,今年剛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除了官方文字記載,還有很多民間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