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不染 作品

第十三章 打工人上線

在經過兩個星期的扯皮和討價還價——指將問我證明自己有足夠能力跳級以14歲胎教肄業的背景讀高中這件事,將問我成功成為了新時代男子高中生,開啟了穿越後的第二青春。

但已經開學一個多星期了,將問我這個怎麼看都很特殊的插班生毫無意外的,難以融入班級。

不過好在這個世界的高中和印象裡所有人埋頭在書山卷海里互相開卷,沒什麼家庭背景就只能拼著三年努力爭個好學歷的情況完全不同。

怎麼說呢。

如果不是確實周圍的同學都是說著一口帶著一點雨山區域口音的普通話,學校建制什麼的也是熟悉的那一套。

將問我真的很懷疑自己是不是重生到了霓虹。

每天8點半要求到校,下午3點半放學,文化節還是持續三天不上課開放校園的最大型活動,社團活動納入期末考量,最關鍵的是:

星期六不上課!

天哪,這是什麼特異點

在幾千年的演變和近代交通飛速發展下,文化交流和科技革命遍佈全州。

至少高中制度是這樣的。

“教師”和“先生”是被分開定義的職位,教師只是負責專業知識的教習,只要你考了證就可以上崗,但非教學時間和非教學事務相關是嚴禁以任何理由涉及學生生活的,教師本質上就只是工作。

而先生不同,如果說教師證更像是教知識換錢的工作工種,那先生就是真正的先育人再教書,擁有多科目的教師證只是基本,難的的通過國家安排的人文認定證明,像將問我的班主任就是出來工作後一直到年過半百才通過了“先生”的考核。

那為什麼需要這樣分呢,以及這樣的高中教學制度能夠像前世那樣保證學生的質量嗎?

將問我不知道,第一次在入學通知裡看到一系列關於高中制度的描述的時候,他第一感覺是選擇在自己手裡,不是給你幾條路逼著你選了之後趕著你跑,而是真正的給你選擇。

高中三年的最終也是高考,但應試部分只佔百分之五十,還有百分之二十是你的社團表現評分,最後百分之三十,是“先生”評定。

相當於三年中的一年是否打了水漂都看“先生”一紙評價,這部分的分數是最難,但也是最簡單的,難在你不知道自己做什麼才能高分,簡單在你什麼都不需要做也能高分,這就是為什麼“先生”叫做先生,為什麼“先生”需要通過國家的評定。

應試部分科目自選,但需要至少基礎學科一科和選修一科額外達標,考察你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社團表現評分也不是強求你融入集體榮譽,掛個名自己參加參加比賽不得獎也能拿分,“先生”評定則是完全看你這個人,多個老師綜合評定取消最高最低分後取平均,取最好的評價和最差的評價內容收錄檔案。

‘考的不是分數,而是生活嗎?’

將問我想著,搭上了輕軌,柳河城百分之八十的城區都覆蓋了這種把軌道建在半空的輕軌,用以替代地鐵成為全市的主要交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