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271章 制電磁權

 反隱身,對於目前的世界各國來說都是一個迫切的課題。 

 考慮到華夏暫時沒有條件建設諸如頓河2n這樣以力破巧的超大型雷達站,那就只能在四兩撥千斤的方面多下功夫了。 

 “足夠了,已經足夠了。” 

 被常浩南和徐洋二人的效率所震撼的郭林看著桌上那一沓填滿了密密麻麻公式和圖表的紙,一時間難以想象這幾天功夫裡面,他們是以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在工作: 

 “現階段能做到這一步,已經足夠了……” 

 對於本來只是想要研究一下那個繳獲的吊艙,最多來一波逆向工程的14所來說,這絕對算是意外之喜。 

 先是搞出來了一個體積更小、功能更多的戰術吊艙,又是直接對被動探測技術和輻射追蹤技術來了個翻天覆地的更新。 

 縱然這些成果的主要完成者恐怕都要掛京航大學或者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名頭,但最終落實到產品研發和生產上面,還是隻能交給他們電科集團來完成。 

 “不管怎麼說,有了這個東西,咱們下次再遇見ea6b,就絕對不會重蹈94年的覆轍了!” 

 剛剛那名用潛艇戰術類比被動雷達探測的工程師也再次開口。 

 常浩南記得他是叫林博遠。 

 1994年的空情事件,對於整個華夏空軍、整個電子科技集團來說都是很長時間難以被抹去的傷痛。 

 一般來說,這種傷痛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慢慢平復。 

 但也有例外。 

 比如現在,常浩南就花了一週時間給治好了。 

 但目前還只能算治標,要想治本麼……倒也簡單,等什麼時候有機會,用類似的方式給對方一個同樣的教訓就行了。 

 當然,常浩南和徐洋鼓搗出來的算法再怎麼精妙,終究還是要落實在設備和程序上面。 

 所以前者在確認自己剛剛講的東西眾人都基本理解了之後,便開始有條不紊地分配任務: 

 “那接下來我們分成三個部分,共同推進項目進度。” 

 “郭工,你帶幾個人回金陵,在殲8c裝備的1472雷達基礎上增加兩組天線和後端軟件,讓它具備被動探測能力,裝到飛機上做測試,我會和112廠那邊協調一下,你可以從還沒交付給他們的成品裡面直接抽調一臺出來修改,這樣會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