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源中生 作品

第72章 北隍城島

 第72章 北隍城島

 與東江的四分五裂,事權不一不同,北隍城島上的各種事權高度統一,全部集中於張鹿安。

 不管是張家的族兵、原來的島民、還是新近帶回來的旅順難民,大家都把眼前這個虛歲剛滿十二歲不久的少年當成了主心骨。

 張鹿安親力親為,和大夥兒一起撿石頭、耕地,此刻正和大家一起排隊吃大鍋飯。

 張鹿安原本已經亮白的臉上,又曬得黑黝黝的。最關鍵的身為東家,對待身邊的人比較尊重,尊老愛幼。大家都是把他當作救命恩人,氣氛還是非常融洽的。

 一群半大的少年都圍繞張鹿安的身邊,或許是聽從家裡人的安排,或許是少年心性,都喜歡跟同齡人玩。

 來到北隍城島已經有兩個月時間了,所有人都得參加勞動,已經整理出來上千畝的土地,剩下還有一部分平坦土地怪石嶙峋,張鹿安正帶領大家抓緊時間清理。希望年底之前把土地清理出來,再復耕翻土兩次,施點人工肥,到明年春暖花開之際,就能夠種上糧食了。有了糧食,大家的心裡才算踏實。

 這段時間的糧食來源,都是來自於張家福瑞張的自家商號裡,陳新薄曾經帶隊押著三船物資上島,對於張鹿安所做的一切那是讚歎有加,表示自己會大力支持。然後就駕船離開了。

 但是老是這麼讓家裡面鉅額補貼終究不是個長久之計。張鹿安一面組織壯婦、少年們平整土地和耕田,另一方面把之前從旅順團山鹽場拉回來的十艘船隻送往芝罘島的船舶船塢修造處,進行改裝,經過兩個月的整修和改進,加裝了一個單桅風帆,十艘漁船已經建好。

 張鹿安花錢僱傭北隍城島這些留下來的漁民們開始手把手的教著旅順難民們捕魚,增加了船隻和人手,漁獲量是大增。好歹讓全島的居民吃上了營養豐富的各種海魚。

 可是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按照張鹿安的心思,他是想在此地真正的耕海育田的。之前在福山的時候,他帶著陰六和張撿上漁市購買海帶,可是卻無人知曉,更是無人售賣。張鹿安當時就覺得奇怪,後世的山東榮成海帶那是出了名的,怎麼現在竟然沒有人知曉海帶?

 想了很久沒有結果。然後最近經過與北隍城島上的老漁民進行溝通交流後,才發現山東沿海也是有非常少量的類似的海生植物,但是多為藻類,與海帶還是有些區別,並且產量非常低,打撈也不方便,漁民們沒人吃。而且這種藻類物質,其實很早就在中國大地銷售,但是並不是叫“海帶”而是叫“昆布”。只是這些“昆布”都是來源於以前的渤海國、新羅和百濟等地的貢品,中國沿海是幾乎沒有的。

 實際上海帶的人工栽培也只是在民國時期傳入東北沿海,後來才慢慢推廣到山東,到解放後的五十年代,海帶的人工養殖技術才開始推廣到全國。

 張鹿安不瞭解那麼多,他可不管名字叫什麼,但是他知道一點,那就是海帶的營養物資豐富,還能治療大脖子病,關鍵是隻要放置得當,可以保持長時間不壞,絕對是一個遠航的上佳配備食物。如果加以包裝,很可能是一項非常好的商品。

 出於這個美好的期望,張鹿安讓顧國棟帶著兩艘船,帶上認識“昆布”的老漁夫,沿著海岸線來一次遠航,到傳說中的朝鮮東海岸或者日本北海道等地,看看能否挖來一些“昆布”的幼苗或者種子。

 張鹿安為兩艘船配備了二十名族丁押送,另有三個月的糧食,但是心裡還是不太踏實。不太踏實的原因就是顧國棟顯得極不情願。

 這個時候陰六果斷站出來說道“少爺,讓我去吧,我來帶著族丁護航,正好我也沒有去過遠海,也可以趁此機會見見世面,希望鹿安少爺可以給我這樣一個機會。”

 張鹿安看了一下眼前這個剛剛年滿十八歲的青年,臉龐還略顯稚嫩,但是身高體壯,尤其眼神特別堅定。同時看了一眼旁邊幸災樂禍捂著嘴巴笑的張撿。

 明事與否,高下立判。

 張鹿安說道“本來我自己想去,想親眼看一下此時大明以外的地方到底是什麼樣,但是這邊要處理的事情還有很多,實在走不開。那就勞煩陰六兄替我跑一趟。”

 “陰六不敢,小的定當不辱使命。”

 次日一大早

 張鹿安目送著顧國棟、陰六駕船揚帆離開了港口,承載希望,去向了遠方。思緒也飄向了那未知的遠洋深處,不知道此行禍福如何,但是有些事必須得去做,必須得去爭的,如果人人都是選擇躺平,這個民族將會徹底沒有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