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瞳 作品

43.張九齡來信 一更半

 七月末, 正是伏暑天。豔陽炙烤著整個嶺南大地,稻穀在熱風吹拂中翻湧著,遙遙望去, 宛若起伏的金色海浪。

 潮陽縣新興鄉的田間,各家各戶的農人們戴了笠帽,彎著腰用鐮一把一把收割著已經成熟的稻子。稻穗低頭, 將要成熟的時候, 水田裡便不會再蓄水了, 到鄉里收割這幾日,田地都差不多幹了,挽起褲腿便能落腳進去。

 農戶們各自在田間忙活一陣兒, 趁著倒碗水喝的工夫, 有意無意地看向隴間地頭, 交頭接耳起來。

 “哎, 娘,咱鄉里還是頭一次見這麼多差吏呢!”

 老婦人順著兒子的視線瞧去,不遠處樹蔭下,正立著將近二十位縣府的胥吏。

 她一口氣喝光整碗水, 藉著袖子抹抹嘴,低聲催促兒子:“今歲不比往年,縣府的差爺們奉李縣尹之命特意趕來,就是要看著咱們新興鄉收了‘一丈地’上的稻子, 好親自計量呢!不管咋說,這李縣尹都不會害咱們, 抓緊幹活兒,莫要拖後腿!”

 鄉民們抽空閒談這麼幾句,再幹起活來, 比往日愈發帶勁兒了,恨不得下一秒就能知道,施用縣府化肥的稻子產量究竟是多了還是少了?若是少了,縣尹準備給他們補糧食還是銀錢?若是多了,那可真真是天大的喜事!

 新興鄉的耆老被兒子攙扶著,顫顫巍巍也立在隴上。

 今日這收割清算,就是從他家開始的。

 午後,耆老所在的村舍附近,一丈地的糧都已經收割得差不多了。鄉民們自發用拌桶給稻穀脫粒後,便用竹籮筐將稻穀全都裝上,交給胥吏開始進行清量。

 田間萬籟俱寂,只有熱風吹在計算的胥吏臉上,使得額間的汗水順著滴落在竹筐內。

 不知過了多久,這人忽而面露狂喜,高聲呼喊道:“多了!糧多了!每畝比去年多出足足一石有餘!”

 底下的鄉人們聽到這聲通報,靜了片刻,驟然炸開了鍋。

 “那要這麼算,這施了肥的地豈不是畝產都能奔著四石往上走了!”

 “我記得,江南道的富戶田莊上,那侍弄得好的良田也才畝產兩石三鬥吧?大唐境內都沒見過畝產四石的!”1

 “潮陽縣這回要跟著李縣尹過上好日子了?!”

 田埂間一陣歡呼,連著打瞌睡的胥吏們也精神為之一振。

 潮陽縣的小吏早就沒什麼油水可撈了,新縣令到任之前,周縣丞眼瞅著縣衙揭不開鍋,差點連他們的月錢都拖欠下來。這回,親眼見證李縣尹與七娘子大顯神威,這幫胥吏們都激動地熱淚盈眶。

 誰家不是過日子啊,胥吏也是人,也操心吃穿用度,養不起妻小高堂,如何為民做事?

 這幫流外見識過太多任縣令,都是四年任期一滿就想方設法地跑了。這還是頭一位沉下心從農務入手的縣尹。

 他們互相對視一眼,除過那幾個豪奢家安插進來的眼線,其餘人似乎都開始對新任縣尹期待起來。

 有人開口吆喝:

 “繼續收,收稻挑擔,喊號子了——”

 “對!加把勁,好讓差爺們早些回縣府稟報喜訊吶!”

 田間一片喜慶,帶著希望的幼苗徐徐衝破了凍土,在鄉民們心中生根發芽。

 *

 新興鄉收稻,一丈地大豐收的事情很快在十里八村傳頌開。

 這年頭,百姓們茶餘飯後也沒幾個八卦可聊,除過村頭東家長,便是村尾西家短。這幾日,各家各戶卻空前一致地討論著同一件事——

 “聽說了嗎?新興鄉用過縣尹的肥料後,稻子能畝產四石,賽過江南嘞!”

 老百姓們樸實得很,對自己能夠獲利的事情,總是帶著幾分歡喜敬畏。因而這事在縣中傳了幾日,便衍生出神話版本:

 “李縣尹是富貴人家的郎君,本就不該吃這份苦。定是得了菩薩指點,才來咱們這窮鄉僻壤救苦救難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