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瞳迷影 作品

第93章 市場方案

 對這些部門,鍾瑖象徵性聽一下,聽完了,不鹹不淡說點鼓勵的話。這些部門的事,繁瑣而且不出業績,可又不能不管,因為這些部門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萬一有個疏漏,會給公司造成不小的損失。鍾瑖本想著,以後這些部門的事,就交給朱琳去打理,她足夠細心。總助的職能本來就有管理邊邊角角的要求。

 可這幾天朱琳發脾氣,鍾瑖又改了主意,權容易交,不容易收,萬一尾大不掉,朱琳給她撂挑子,又是個麻煩事。

 可鍾瑖又不想把這些破事抓在手裡,他實在沒這個精力管這些。可一時之間,他又沒有好的解決之道,或者說放心的接管人手。

 正想著,該業務部彙報工作了。陳翔經理又開始洋洋灑灑的演講,只是他的彙報又臭又長,毫無條理和邏輯可言,偏偏他還自以為精彩,不時拋出個網上看到的段子來譁眾取寵。

 鍾瑖有些不耐煩,他打斷了陳翔的表演:“陳經理的段子很精彩,可以會後給大家分享,我現在只想知道,我們的新系統,已經介紹給哪些單位,還有,如何在下面幾個月的時間,趁市場還沒有同類產品,趕緊佔領市場。”

 陳經理一下呆住了。期期艾艾了半天,才來了一句,“我聽公司安排,公司指哪我打哪。”

 鍾瑖差點氣樂了,又對田經理道:“小田,說說你的工作進展和接下來的計劃。”

 讓錢芃發言,是想點撥提點下自己的前助理,讓她在各部門中樹立形象,也給她增加點自信。讓田鶴髮言,就是在不動聲色敲打陳翔了。

 陳翔臉色一下暗了下來。

 只是田鶴的彙報並沒給自己加分,她依然提出很多問題,自己卻沒有多少解決方案。

 鍾瑖聽得心煩。等田鶴彙報完了。鍾瑖耐著性子道:“市場部是我們的核心部門,我們所有部門的努力和成果,都要通過市場部推向市場,並取得回報。而且我們並沒有一個具體的產品,我們提供的,其實是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所以,我們不可能像傳統企業那樣,拿著產品,一家家拜訪客戶。或者指定一個區域,讓你們去拼殺。你們要在充分了解客戶需求的基礎上,和開發部一起給他們提供ai解決方案。這需要你們對市場有更深的瞭解和理解,有更強的洞察力和前瞻力,還要有獨特的策劃能力和方案落地的能力。要求高嗎?的確不低,但這是作為公司核心部門領導的基本要求。陳經理,田經理,我交給你們一個任務,寫一份推廣我們的政務ai的企劃案,利用我們現有的資源,把我們這套系統推出去。三天之內交方案。還有,朱琳,”鍾瑖轉身對朱琳道:“你去傳達一下,市場部的人,都可以寫,發到你這裡彙總,由我來審核。”

 說完,鍾瑖低頭喝了口水,又道:“對了,以前公司人員招聘都有總公司的人事部來代管,最近可能需要大量的新鮮血液補充進來,所以我們準備設立自己的人事部,由朱琳來負責,總經理助理的職位,也暫時由她來兼著,現在有請我們的朱經理來發表就職演說。”

 two birds flying high, a chinese vessel, sailing by

 a bridge with three men, sometimes four; a willow tree hanging over

 a chinese temple there it stands, built upon the river sands an le tree, with les on

 a crooked fence to end my song

 孤帆越洋 雙鳥比翼

 橋畔人稀 楊柳依依

 野寺臨溪 果香盈堤

 忽而止歌 憑籬孑立

 讀炒青一杯兄的《青花 英國藍柳》,文章說青花藍柳是英國瓷器的經典圖樣,圖案背後,據說還蘊藏著一個悽美的中國愛情故事。

 和柳樹、小橋、寺廟有關的中國悽美愛情故事?莫非是尾生抱柱?

 同是青花,英國青花的色彩構圖卻與中國青花迥異,別有一番味道。圖片是炒青兄拍攝,不敢掠美,大家有興趣,可以移步“炒青一杯”博客欣賞。

 好像國內青花瓷以柳樹為主題的不太多,或許是不好表現吧?

 突然發現英國詩的押韻很好玩,詩歌本有原譯,我覺得好玩,自己又翻譯一遍。

 層林染盡一江秋 客舟聽雨半埠愁 迷途尋路登高樓

 古道西風鞭瘦馬 銀河東舟覓牽牛 簷下何人拜玉鉤

 無意中聽到一首很有意思的歌,一查,歌詞原來是納蘭性德的《浣溪沙》,從沒填過詞,借納蘭詞中幾個字,戲作一闕。

 十三歲

 把橘貓黃狗當親人的年齡

 莫名高興 又莫名地不高興

 為一個輕蔑的眼神落淚

 又為一個理解的擁抱開心

 總想證明自己

又總忍不住獻媚

 也不清楚到底要證明什麼

 又為什麼獻媚

 偷偷地喝酒 吸菸

 哪怕被嗆到流眼淚

 童話慢慢破滅

 想努力融進現實

 又在情不自禁抗拒它

 為一個突然出現的的女孩

 或喜 或悲

 夜不能寐

 橘貓 黃狗不在了

 新的貓狗只是寵物

 那個證明和獻媚的對象也不在了

 我成了那個人

 在另一個十三歲面前

 終於把武志紅老師的《巨嬰國》看完了,將近五百頁,好久沒看這麼厚的書了。

 書買了大半年了,當初在一個讀書節目聽到這本書的介紹,說是武老師的野心之作,刻畫了國人的內心世界。一衝動就買了。

 買來好久都沒看,因為突然沒了興趣。一直關注武老師的微博,看得久了,難免生出些不恭的想法。

 主要覺得他太主觀,常把自己的經歷想法甚至是幻覺往心理學裡塞。心理學的確不能算是一門完完全全的實驗科學,難免會有些唯心,無法驗證,甚至也無法重複的事例和解釋。弗洛伊德和榮格就提出過許多當時看來很離經叛道的觀點,但他們在驗證的過程中,是大體客觀的,儘量把自己的主觀想法排除,以研究對象的數據說話。而武老師,與其說是心理學家,不如說他是個心理作家,文章中有太多在我看來多少有些牽強的主觀猜測。

 一位學者,如果有太強的主觀性,而且喜歡自覺不自覺的把這種主觀臆想當做學術觀點,恐怕會失其偏頗。

 至少,他對愛情的觀點,就有太多的假想,和他本人生活中對待愛情的方式也大相徑庭。

 武老師在生活中大抵是位愛情的被動接受者,所以他理想或者幻想中的愛情是熱烈奔放,生命力十足,甚至戲劇性和麻煩十足的。他把這種他愛情當做唯一的愛,在微博中反覆強調。但事實上,不同的人,不同的年紀,不同的閱歷,對愛情的理解和需要是不同的,武老師所追求的,與其說真愛,倒不如說一位愛無能者對愛情的幻想。

 武老師曾有位野蠻女友,他們的關係,應該完全符合他自己對愛的定義,結果還是分了。分手方式很戲劇化。兩人幾乎同時發了一條微博。武老師說他公司一名女員工離職了,自己祝她今後一帆風順云云,最後還帶了一句,網上所謂自己和該員工有感情糾葛一事,純屬造謠。而武老師那位前女友則大方的多,直接說和武大師分手了,從此一別兩寬,各自歡喜。

 原來武老師對待愛情也像**絲那麼葉公好龍,渴望一個鮮活的生命,神神叨叨了許久,真有了,卻接不住,甚至都不敢承認。

 雞湯和科學的區別之一就是能否能直面生活。武老師對待愛情,有這麼多不切實際的幻想,不能誠實面對,很難相信他其餘觀點,有多少真誠,多少虛幻。

 當然,我無權對他人的生活指手畫腳,但武老師作為一個心理學家,愛情觀自己都無法踐行,他其餘觀點的準確性和可操作性,又有多少呢?

 武老師的心理學,個人感覺,有點像中醫,介於科學和巫術之間,太天馬行空,太依賴研究者個人的體悟,而缺乏理性的實證。

 所以書來了,一直懶得翻。哪怕後來聽說這本書被禁了,雪夜讀**的刺激都激不起我看的慾望。

 可最後還是讀了,因為前幾天兒子從我亂七八糟的書桌上翻出這本塑封都沒拆的書,問我:“這本花花綠綠,上面有很多小人的書是童話嗎?可以給我講講嗎?”

 想想錢都花了,不讀實在浪費,就看了。

 晚上在書房邊喝茶,邊看。這書實在是催眠良藥,常常是看幾頁就睡著了,醒來天已大亮,燈白白開了一夜。

 武老師今後可以做個催眠大師。

 書上的內容他在微博上說了七七八八,沒更多新觀點。武老師雖然長我幾歲,可我們也勉強算是同一代人。他的經歷我大體上都有體會。我們成長於物質和精神都匱乏的時代,童年都渴望物質的豐腴和精神上的激勵而不可得。所以長大了,難免因匱乏而自卑,因少鼓勵而萎縮扭曲,因高壓而反叛躁鬱,因缺乏指引而常陷入混亂。

 這迷亂大多源自上一代。

 我們的上一代是名副其實垮掉的一代,生於戰亂,長於內亂,一輩子戰戰兢兢,不得開心顏。原本的老傳統被眾所周知的原因打斷了,年輕時亂哄哄打倒橫掃一切,沒繼承到什麼好東西。到老才發現自己成了時代的炮灰。壓抑、埋怨、窩囊、自卑、控制慾強是那一代人的共性,然後把這種負面情緒一股腦的傾倒在自己孩子身上,所以網上才會有那麼多年輕人叫嚷著父母皆禍害。

 而時代又發展的太快,年輕一代在心裡還沒做好準備,難免顧此失彼,狼狽不堪。

 可知道了自己性格問題的由來,並和父母達成心理上的諒解,真對解決自己心理問題有用嗎?

 黃河的源頭早就找到了,氾濫的原因

也清楚了,可黃河還不仍舊是那條一桶河水半桶沙的地上河?

 憤怒、傷心、抑鬱到底是童年經歷導致還是荷爾蒙在作怪,誰也說不清楚。

 我承認,童年時光對塑造自己的性格非常重要,可時光無法倒流,人無再少年,把童年的疙疙瘩瘩理順,真有助於我們面對現在的生活?

 或許情緒的宣洩有助於放下那時的包袱,可當下再遇到坑怎麼辦?

 其實武老師在書的最後也給了答案,他說書中種種,不過是讓我們對自己有所瞭解。解決問題,唯有他人的愛和自己的堅強。說白了,就是扛著,最好能找個人陪你一起扛著,心理學,最多給你一點省力的技巧。

 或者,在你實在撐不住時,給你打一針雞血。

 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自古以來,就是這麼解決問題的。

 我是不是太理性了,要麼,感性一點?灌一瓶酒,找個美眉,巨嬰般,痛哭一番?

 有想喝酒的嗎?

 一直在看郭德綱的相聲,那廝每到場面冷落時時就會撒嬌般對現場觀眾嚷嚷:“我們說的好不好,大夥能給點反應嗎?”其實人們交流中會常常一邊說,一邊看對方的反應,然後根據對方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思路。

 但有時,太注重對方反應,反而會困擾我們自己。

 我一次參加競標,現場闡述環節中,甲方派了三名人員聽我講標,老總全程板著臉,看不出反應;那位辦公室主任也板著臉,但每到我講到自認為精彩的地方,她就會對我冷冷一笑,笑的我渾身發麻;還有一位業務主管,隨著我的講解的深入,眉頭越皺越緊,看了他們三位的反應,我的心哇涼哇涼的,要不是心理素質還算過關,我估計都沒法完成講標。講完標,我就垂頭喪氣的回去了,沒想到隔天那公司竟通知說我們中標了。

 活幹完,我請他們吃飯,酒過三巡,那位辦公室主任拍著我的肩膀說,上次競標的4家公司,你是表現最好的,無論是方案的思路還是現場表達,都無懈可擊。我趁著酒意,壯膽問了句:“既然這樣,我講標的時候,您為什麼老對我冷笑呢?”“冷笑?怎麼會?我那明明是讚許的微笑!”說完,她示範般又給了我一個讚許的微笑,可那笑容怎麼看怎麼都像是冷笑。然後我又問那位業務主管:“為什麼我講標的時候你總是皺著眉呢?”“沒有啊,你講的很好,我全程都聽得很仔細。”“你別理她,”辦公室主任插話了,“這書呆子一認真聽什麼東西,眉頭就皺起來,連我們老總找她談話,她都是皺著眉的。”

 “我靠,我差點被你們兩個玩死,”我心裡話:“一個讚許時會冷笑,一人認真聽時會緊鎖眉頭,還好我臉皮厚,不然就被你們兩個嚇死了!”

 其實我自己也有怪癖,我認真聽別人說話時,眼神會不自覺的散開,會顯現出一種茫然或者是漠然的神情,人家老以為我在走神。而我認真對待某個問題時,表情會變得非常嚴肅,有些不熟悉的人會以為我在發火。還有,我喜歡用反問句回答一些自認為無足輕重的問題,或許我的語氣不自覺的帶著反諷的味道,別人會認為我在諷刺他。曾經就有個女孩被我一連串反問弄得差點崩潰。

 交流中,當對方的反應不符自己的預想時,心理素質不好的人會心慌,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有些偏激的人甚至會發火(那位被我反問句問得發毛的人後來就衝著我嚷,“你對我不滿意就說出來,用不著老諷刺我!”把我搞得莫名其妙,然後費了好半天勁才解釋清楚,從此我再也不用反問句了。呵呵)有些矛盾往往就是在猜測彼此反應的過程中產生的。所以,有時候,索性別管別人的反應,不管不顧的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然後直接問別人對此事的看法,這樣反而簡單。

 夜不能寐

 橘貓 黃狗不在了

 新的貓狗只是寵物

 那個證明和獻媚的對象也不在了

 我成了那個人

 在另一個十三歲面前

 終於把武志紅老師的《巨嬰國》看完了,將近五百頁,好久沒看這麼厚的書了。

 書買了大半年了,當初在一個讀書節目聽到這本書的介紹,說是武老師的野心之作,刻畫了國人的內心世界。一衝動就買了。

 買來好久都沒看,因為突然沒了興趣。一直關注武老師的微博,看得久了,難免生出些不恭的想法。

 主要覺得他太主觀,常把自己的經歷想法甚至是幻覺往心理學裡塞。心理學的確不能算是一門完完全全的實驗科學,難免會有些唯心,無法驗證,甚至也無法重複的事例和解釋。弗洛伊德和榮格就提出過許多當時看來很離經叛道的觀點,但他們在驗證的過程中,是大體客觀的,儘量把自己的主觀想法排除,以研究對象的數據說話。而武老師,與其說是心理學家,不如說他是個心理作家,文章中有太多在我看來多少有些牽強的主觀猜測。

 一位學者,如果有太強的主觀性,而且喜歡自覺不自覺的把這種主觀臆想當做學術觀點,恐怕會失其偏頗。

 至少,他對愛情的觀點,

就有太多的假想,和他本人生活中對待愛情的方式也大相徑庭。

 武老師在生活中大抵是位愛情的被動接受者,所以他理想或者幻想中的愛情是熱烈奔放,生命力十足,甚至戲劇性和麻煩十足的。他把這種他愛情當做唯一的愛,在微博中反覆強調。但事實上,不同的人,不同的年紀,不同的閱歷,對愛情的理解和需要是不同的,武老師所追求的,與其說真愛,倒不如說一位愛無能者對愛情的幻想。

 武老師曾有位野蠻女友,他們的關係,應該完全符合他自己對愛的定義,結果還是分了。分手方式很戲劇化。兩人幾乎同時發了一條微博。武老師說他公司一名女員工離職了,自己祝她今後一帆風順云云,最後還帶了一句,網上所謂自己和該員工有感情糾葛一事,純屬造謠。而武老師那位前女友則大方的多,直接說和武大師分手了,從此一別兩寬,各自歡喜。

 原來武老師對待愛情也像**絲那麼葉公好龍,渴望一個鮮活的生命,神神叨叨了許久,真有了,卻接不住,甚至都不敢承認。

 雞湯和科學的區別之一就是能否能直面生活。武老師對待愛情,有這麼多不切實際的幻想,不能誠實面對,很難相信他其餘觀點,有多少真誠,多少虛幻。

 當然,我無權對他人的生活指手畫腳,但武老師作為一個心理學家,愛情觀自己都無法踐行,他其餘觀點的準確性和可操作性,又有多少呢?

 武老師的心理學,個人感覺,有點像中醫,介於科學和巫術之間,太天馬行空,太依賴研究者個人的體悟,而缺乏理性的實證。

 所以書來了,一直懶得翻。哪怕後來聽說這本書被禁了,雪夜讀**的刺激都激不起我看的慾望。

 可最後還是讀了,因為前幾天兒子從我亂七八糟的書桌上翻出這本塑封都沒拆的書,問我:“這本花花綠綠,上面有很多小人的書是童話嗎?可以給我講講嗎?”

 想想錢都花了,不讀實在浪費,就看了。

 晚上在書房邊喝茶,邊看。這書實在是催眠良藥,常常是看幾頁就睡著了,醒來天已大亮,燈白白開了一夜。

 武老師今後可以做個催眠大師。

 書上的內容他在微博上說了七七八八,沒更多新觀點。武老師雖然長我幾歲,可我們也勉強算是同一代人。他的經歷我大體上都有體會。我們成長於物質和精神都匱乏的時代,童年都渴望物質的豐腴和精神上的激勵而不可得。所以長大了,難免因匱乏而自卑,因少鼓勵而萎縮扭曲,因高壓而反叛躁鬱,因缺乏指引而常陷入混亂。

 這迷亂大多源自上一代。

 我們的上一代是名副其實垮掉的一代,生於戰亂,長於內亂,一輩子戰戰兢兢,不得開心顏。原本的老傳統被眾所周知的原因打斷了,年輕時亂哄哄打倒橫掃一切,沒繼承到什麼好東西。到老才發現自己成了時代的炮灰。壓抑、埋怨、窩囊、自卑、控制慾強是那一代人的共性,然後把這種負面情緒一股腦的傾倒在自己孩子身上,所以網上才會有那麼多年輕人叫嚷著父母皆禍害。

 而時代又發展的太快,年輕一代在心裡還沒做好準備,難免顧此失彼,狼狽不堪。

 可知道了自己性格問題的由來,並和父母達成心理上的諒解,真對解決自己心理問題有用嗎?

 黃河的源頭早就找到了,氾濫的原因也清楚了,可黃河還不仍舊是那條一桶河水半桶沙的地上河?

 憤怒、傷心、抑鬱到底是童年經歷導致還是荷爾蒙在作怪,誰也說不清楚。

 我承認,童年時光對塑造自己的性格非常重要,可時光無法倒流,人無再少年,把童年的疙疙瘩瘩理順,真有助於我們面對現在的生活?

 或許情緒的宣洩有助於放下那時的包袱,可當下再遇到坑怎麼辦?

 其實武老師在書的最後也給了答案,他說書中種種,不過是讓我們對自己有所瞭解。解決問題,唯有他人的愛和自己的堅強。說白了,就是扛著,最好能找個人陪你一起扛著,心理學,最多給你一點省力的技巧。

 或者,在你實在撐不住時,給你打一針雞血。

 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自古以來,就是這麼解決問題的。

 我是不是太理性了,要麼,感性一點?灌一瓶酒,找個美眉,巨嬰般,痛哭一番?

 有想喝酒的嗎?

 一直在看郭德綱的相聲,那廝每到場面冷落時時就會撒嬌般對現場觀眾嚷嚷:“我們說的好不好,大夥能給點反應嗎?”其實人們交流中會常常一邊說,一邊看對方的反應,然後根據對方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思路。

 但有時,太注重對方反應,反而會困擾我們自己。

 我一次參加競標,現場闡述環節中,甲方派了三名人員聽我講標,老總全程板著臉,看不出反應;那位辦公室主任也板著臉,但每到我講到自認為精彩的地方,她就會對我冷冷一笑,笑的我渾身發麻;還有一位業務主管,隨著我的講解的深入,眉頭越皺越緊,看了他們三位的反應,我的心哇涼哇涼的,要不是心理素質還算過關

,我估計都沒法完成講標。講完標,我就垂頭喪氣的回去了,沒想到隔天那公司竟通知說我們中標了。

 活幹完,我請他們吃飯,酒過三巡,那位辦公室主任拍著我的肩膀說,上次競標的4家公司,你是表現最好的,無論是方案的思路還是現場表達,都無懈可擊。我趁著酒意,壯膽問了句:“既然這樣,我講標的時候,您為什麼老對我冷笑呢?”“冷笑?怎麼會?我那明明是讚許的微笑!”說完,她示範般又給了我一個讚許的微笑,可那笑容怎麼看怎麼都像是冷笑。然後我又問那位業務主管:“為什麼我講標的時候你總是皺著眉呢?”“沒有啊,你講的很好,我全程都聽得很仔細。”“你別理她,”辦公室主任插話了,“這書呆子一認真聽什麼東西,眉頭就皺起來,連我們老總找她談話,她都是皺著眉的。”

 “我靠,我差點被你們兩個玩死,”我心裡話:“一個讚許時會冷笑,一人認真聽時會緊鎖眉頭,還好我臉皮厚,不然就被你們兩個嚇死了!”

 其實我自己也有怪癖,我認真聽別人說話時,眼神會不自覺的散開,會顯現出一種茫然或者是漠然的神情,人家老以為我在走神。而我認真對待某個問題時,表情會變得非常嚴肅,有些不熟悉的人會以為我在發火。還有,我喜歡用反問句回答一些自認為無足輕重的問題,或許我的語氣不自覺的帶著反諷的味道,別人會認為我在諷刺他。曾經就有個女孩被我一連串反問弄得差點崩潰。

 交流中,當對方的反應不符自己的預想時,心理素質不好的人會心慌,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有些偏激的人甚至會發火(那位被我反問句問得發毛的人後來就衝著我嚷,“你對我不滿意就說出來,用不著老諷刺我!”把我搞得莫名其妙,然後費了好半天勁才解釋清楚,從此我再也不用反問句了。呵呵)有些矛盾往往就是在猜測彼此反應的過程中產生的。所以,有時候,索性別管別人的反應,不管不顧的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然後直接問別人對此事的看法,這樣反而簡單。

 夜不能寐

 橘貓 黃狗不在了

 新的貓狗只是寵物

 那個證明和獻媚的對象也不在了

 我成了那個人

 在另一個十三歲面前

 終於把武志紅老師的《巨嬰國》看完了,將近五百頁,好久沒看這麼厚的書了。

 書買了大半年了,當初在一個讀書節目聽到這本書的介紹,說是武老師的野心之作,刻畫了國人的內心世界。一衝動就買了。

 買來好久都沒看,因為突然沒了興趣。一直關注武老師的微博,看得久了,難免生出些不恭的想法。

 主要覺得他太主觀,常把自己的經歷想法甚至是幻覺往心理學裡塞。心理學的確不能算是一門完完全全的實驗科學,難免會有些唯心,無法驗證,甚至也無法重複的事例和解釋。弗洛伊德和榮格就提出過許多當時看來很離經叛道的觀點,但他們在驗證的過程中,是大體客觀的,儘量把自己的主觀想法排除,以研究對象的數據說話。而武老師,與其說是心理學家,不如說他是個心理作家,文章中有太多在我看來多少有些牽強的主觀猜測。

 一位學者,如果有太強的主觀性,而且喜歡自覺不自覺的把這種主觀臆想當做學術觀點,恐怕會失其偏頗。

 至少,他對愛情的觀點,就有太多的假想,和他本人生活中對待愛情的方式也大相徑庭。

 武老師在生活中大抵是位愛情的被動接受者,所以他理想或者幻想中的愛情是熱烈奔放,生命力十足,甚至戲劇性和麻煩十足的。他把這種他愛情當做唯一的愛,在微博中反覆強調。但事實上,不同的人,不同的年紀,不同的閱歷,對愛情的理解和需要是不同的,武老師所追求的,與其說真愛,倒不如說一位愛無能者對愛情的幻想。

 武老師曾有位野蠻女友,他們的關係,應該完全符合他自己對愛的定義,結果還是分了。分手方式很戲劇化。兩人幾乎同時發了一條微博。武老師說他公司一名女員工離職了,自己祝她今後一帆風順云云,最後還帶了一句,網上所謂自己和該員工有感情糾葛一事,純屬造謠。而武老師那位前女友則大方的多,直接說和武大師分手了,從此一別兩寬,各自歡喜。

 原來武老師對待愛情也像**絲那麼葉公好龍,渴望一個鮮活的生命,神神叨叨了許久,真有了,卻接不住,甚至都不敢承認。

 雞湯和科學的區別之一就是能否能直面生活。武老師對待愛情,有這麼多不切實際的幻想,不能誠實面對,很難相信他其餘觀點,有多少真誠,多少虛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