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147 雖千萬人吾往矣


                 以前洪濤很難找到這方面的第一手資料,自打李贄去兩廣赴任,拿到了佛郎機商人的第一手資料,通過比對才恍然大悟。

  大明帝國是順差國沒錯,每年輸入的白銀數量也靠譜,但銀子確實沒進入流通環節,而是被國內商人們囤積起來了。越不流通越少,越少越貴,越貴就越有人囤積,正循環沒進入,負循環倒是先來了。

  要問商人們攢這麼多銀子何用,就兩個字,沒用!炒貨幣利用差額盈利的模式在17世紀不能說沒有,但明朝人基本沒概念。

  沒用,就是字面上的含義,他們手裡拿著海量的白銀,除了蓋大宅子、捐個監生、賄賂官員、喝喝花酒之外,沒有其它用處,說白了就是缺乏投資渠道。

  這時候就得反過頭來批判批判官僚資本了,啥叫官僚資本?很簡單,就是權和錢湊在一起。這群人做生意不靠眼光、不靠手藝、不靠產品性能、甚至不靠信用,全憑政策傾斜,競爭手段極其單一,誰礙事就用權力滅了誰!

  在這種狀態下,他們不會投入大量資金研發新產品、新技術,也不會有意培養市場,更不會絞盡腦汁的算計外國商人。

  只要權力在手一天,買賣就得存在一天,誰比咱經營的好沒關係,競爭啥啊,隨便找個罪名扣過去,人充軍發配,買賣沒收再內部分配,啥力氣不用費,市場就都被壟斷了。

  當然了,官僚資本也不是鐵板一塊,他們之間肯定也有競爭。但那種競爭爭比的不是誰會創新、講信用、提高產品性能,而是誰會做官,誰的權力大,誰能屹立不倒!

  面對通貨緊縮,歷史上的明代皇帝是怎麼應對的呢?他們屬蒙古大夫的,惡治。不管死活,咔咔就是一頓猛操作,美其名曰開源節流。

  開源就是加稅,各種稅收全都提上去,這樣朝廷不就有錢了嘛。節流則是縮衣節食,從皇帝帶頭粗茶淡飯、裁撤冗員、壓縮政府開支。

  表面上看這兩板斧也不算混招,可他們忘了一件事,老天爺的態度!

  意外這個東西之所以被稱作意外,就說明是誰也無法徹底避免的。所以在制定任何政策時都要打出足夠的冗餘量以備不時之需。準備了十次,有可能一次都用不上,但有一次沒準備,保不齊就趕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