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倓 作品

第32章 李隆基:膽敢傷害我的好孫兒!


                 李隆基的眉頭皺起來了,臉又拉了下來。

  “他一個皇族郡王,不好好待在百孫院,跑去造紙作甚?”

  高力士說道:“三郎息怒,難道造紙不好嗎?”

  李隆基的情緒卻依然沒有舒展開。

  “造紙這種工匠做的事,他瞎摻和作甚!”

  “但現在澄心堂確實做出了些門道,朝廷本來就缺紙,這也為朝廷緩解了部分難題。”

  高力士說大唐朝堂缺紙這倒是真的。

  唐人李肇寫過一本書叫《翰林志》,裡面有相關方面的記載。

  說是越州剡縣生產一種藤紙,分白藤紙和青藤紙,質量非常好,是官府指定的公文用紙。

  可惜,開元末年,剡縣的青藤幾乎割盡,紙張價格越漲越高,紙量供應越來越少。

  最後沒紙了。

  這說明青藤這種原材料供應不足。

  紙是高頻剛需,一個人一天可能用許多張紙。

  而竹紙技術還很粗糙,官府公文紙根本不可能使用竹紙。

  這也說明大唐確實缺紙。

  唐初百廢待興,文化產業和商業都還不興旺。

  但盛唐人口暴漲,達到有史以來的巔峰,文化產業增加,商業日漸繁華。

  造紙的原料跟不上了,時代需要新的技術,可新的技術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突破的。

  這就導致,各地官府用紙都很緊張。

  那麼問題來了,官府中,哪個衙門對紙張的需求最大?

  戶部!

  因為要記賬,而且是高頻次記賬。

  例如一個縣要收稅,得分發紙張給吏員,每一戶交稅多少,都得用紙記下來。

  否則空口無憑啊!

  人類之所以誕生龐大的組織,正是因為文字的誕生。

  靠嘴巴說最多隻能管理幾十個人而已。

  大唐版圖越來越大,大唐內部的人口結構越來越複雜,土地變更越來越複雜,商業越來越複雜。

  信息的載體不夠,朝廷對地方的管理越來越鬆散。

  進入天寶年間,盛世不過是之前積累的慣性釋然。

  李隆基自己心裡也是有點數的。

  “一天一萬多張紙,又緩解能緩解多少……”李隆基話說到嘴邊,又立刻改口,“好像也能緩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