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悲歌 作品

第1187章 中老年的碼農

  “不至於吧?”

  陸器道:“從整體上來看,年輕人的確更擅長編程,思維更活躍、效率更高。可是,年紀大了也有優勢,就是經驗更多、更成熟。很多世界最頂級的算法,可不是年輕人做出來的。就比如谷歌的那幾篇分佈式算法的論文,都是五六十歲的科學家做出來的。他們始終沒公開代碼細節,全世界都編不出來。這就是老頭子的厲害之處。”

  “呃……”

  周不器面色微微發僵。

  如果是這樣的話,超越硅谷可就太難了。

  要改變整個大環境的文化啊!

  國內上了年紀的科學家,最厲害的那批在親自帶團隊,提出技術思路做架構,細節交給手下人;差一點的連架構都做不了了,只能是靠著自身的人脈、威望和影響力,四處找錢找項目給手下的科研團隊做。

  這兩撥都屬於一線的技術人員,往往默默無聞。

  最差的是連科研團隊都沒有,只能配合著媒體不停地在公開場合露面。因為露面,反而被大眾熟知,成為高高捧起的科學家。

  年輕人做做模仿、抄襲,在別人的指導下快速推進,這些他們擅長。

  可是,技術創新意味著沒有模板,缺乏指導。就需要大量的經驗積累和各個行業的知識交叉,完成的算法迸發。比如交叉數學、光學、力學、分子生物學。

  年輕人很難有這麼廣博的知識涉獵,必須要有年月的積累和持之以恆的學習。

  比如matlab這種工程軟件,可以在電氣自動化、金融量化、圖像處理、粒子對撞、芯片設計等諸多領域應用。因為這背後的算法,不僅是計算機知識,還要覆蓋到其相關諸多領域的專業知識。

  年輕人根本做不到。

  只能依靠中老年人。

  可國內的中老年人,都不願意寫代碼了,都不想再辛辛苦苦地一線科研了,都想著帶徒弟、帶團隊,當老師當專家了……連王建博士這麼努力的人,一個小程序大半年都寫不出來,別人就更不用說了。

  只有一種可能。

  就是內卷。

  美國那麼多中老年科學家願意在第一線寫代碼,除了極少部分出於熱愛,大部分是迫於無奈。消費主義之下,讓他們手裡沒有存款。不工作就沒錢,就還不起房貸,就沒法生活。

  可是,去當管理層帶團隊……抱歉,沒機會!美國的科技人才太多,不缺年紀大的技術好的管理者。

  這些人沒辦法了,手裡沒錢。為了生存,就只能繼續寫代碼,繼續在一線堅持下去。

  這是一種自由的市場經濟下誕生出來的科技行業現象。

  可國內不倡導消費主義,也不倡導內卷,中老年的技術人才都很有錢,這固然是好事。可同時,兒孫滿堂了,生活無憂了,他們哪還有繼續在一線奮戰拼搏的動力?

  按起葫蘆起了瓢。

  市場經濟之下,有壞的一面,就必然會有好的一面;市場經濟下的干預、調控,可以有效地遏制壞的一面發生,可能就蝴蝶效應的產生了新的壞的一面。

  在這種滾滾的大浪潮之下,周不器感到很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