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吾不禁夜 作品

第一百一十二章 暸望塔(五)

    大約在1730年,德國教授的博斯教授建造了一臺機器,通過搖動其巨大的輪子可以產生前所未有的靜電力。展示實驗的時候引來了一個叫亨利·貝克的英國通訊員,他是這樣寫到火花在她的口裡閃耀,而她們看起來是那麼恐懼而疼痛。

    先不提靜電火花怎麼在人的口腔裡閃耀這個問題,穿羊毛衫的人都知道,脫衣服的時候都會引起靜電,重點是這個新聞在不久後就被當時在倫敦的本傑明·富蘭克林看到了,從此之後他開始走向了探索電電道路。

    1746年荷蘭萊頓大學的教授米森布魯克在做實驗的時候無意間發明了一種內外包裹著金屬箔的玻璃瓶,瓶口上端接著一個球形電極,下端與內側金屬箔鏈接,這種瓶子被稱為萊頓瓶。

    它可以理解為是一個電池,裡面可以儲存很多電能。有天米森布魯克的律師朋友到他家裡做客,不小心觸碰到了那個瓶子,導致他差點觸電身亡。米森布魯克為了救他,伸手拉了他一下,結果兩個人一起觸電。

    受了驚嚇後,律師朋友說什麼都不再碰那個瓶子了,米森布魯克卻帶著它全世界到處轉悠,當然是誰碰那個瓶子誰觸電,還有人被電出鼻血了。這個小瓶子推翻了所有公認的理論,電力是不可傳輸並且轉瞬即逝的,與此同時人們發現要是一個人拿著瓶子,另一個人拿著導體,他們都會因觸電而跳起來。

    於是一項嚴肅的科學實驗變成了娛樂,法蘭西院士讓·安東尼·諾萊邀請路易十五觀看錶演,讓七百名警衛手牽手排隊,最前排的是一群教士,當排頭的人觸摸電極的時候所有人都會忽然跳起來。

    萊頓瓶的製作簡便,而且很容易通過旋轉球體或摩擦棒充電,這意味著電學實驗不再獨屬於皇室和富人。

    本傑明富蘭克林也弄了一個回美國,然後他發現當雷雨經過風箏上空時,風箏和整條風箏線都充滿了電,線上的細絲都伸展開了。當時的線都是用植物或者動物纖維搓的,肯定會有絨毛,就跟靜電反應差不多,關鍵是,本傑明·富蘭克林沒有直接用手握著風箏線,更沒有用銀鑰匙引雷,讓雷擊中風箏。他要真這麼幹了,美國國父早就見了天父,誰不信誰去試,他要是挨雷劈了還能活著保準上第二天的新聞。

    人們對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伯明翰有一個娛樂,觀眾們享受著握著萊頓瓶帶來的“過電”的感覺,一開始的驚恐後是多巴胺分泌後產生的快感,伊拉斯謨·達爾文寫了一份《關於人類靈魂活動和電電活動相似性的瘋狂猜測》。

    喬治安娜一直覺得20世紀年輕人跳的“舞”看著像癲癇,19世紀的人是電到渾身癲癇才肯罷休,當然也有用電擊來治療癲癇的……

    總而言之,在1747年就已經有人在北安普頓用電力驅動太陽系的儀器演示行星運動了,瓦特製作了一個更精美的,她覺得這個作為禮物送給拿破崙是最合適的,另外還可以小小改造一下,比如在太陽里加上一個菲涅爾製造的新式燈塔燈。

    這個時代的前沿科技往往是以“秀”的方式來進行演示的,就算吸引不來投資人,也能吸引一些看戲的掙個門票錢。當然其中魚龍混雜,比如那個說水晶頭骨有神奇魔力的,他往往會安排一些“瀰漫的氣體”,反正就是要把觀眾唬住。

    電在這個時代還被稱為是一種“魔法”、公共娛樂,牛頓的助手弗朗西斯·霍克斯比建造了一個巨大的機器,機器包含一個巨大的旋轉輪和一個玻璃球,有點像那個德國教授的發電機,當那個旋轉輪轉一陣後,玻璃球裡就會出現紫色、藍色、還有閃電一樣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