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吾不禁夜 作品

第一百八十七章 花之爭(二十九)

    蘇東坡還寫過一首詞: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這首詞描述的場景是一個路人,聽到了圍牆裡的少女盪鞦韆發出的笑聲,忍不住停下腳步想象那畫面。

    女子從12歲開始就被關在閨房裡,偶爾能聽到街頭走街串巷的賣貨郎的歌聲,有些好奇心重的女子會拿著一面鏡子,待在暗處窺視著大門口,看出入的人們。

    一堵牆不只是隔絕了外男和女眷們交流的機會,還產生了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當提督府內表演牡丹亭的時候,民間也有自己的慶祝活動。閩浙潮汕一帶流行傀儡戲,這種木偶與歐洲木偶最大的區別不只是衣物和人物的打扮。

    在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中都提起了木偶,歐洲木偶的起源被認為是古希臘時期,即便表演宗教題材也是神話故事,而中國木偶最早卻用於喪葬儀式,或者說它們都是代替活人的殉葬品。

    將活人當成陪葬品是很殘忍的,至少在明太祖朱元璋死後還有嬪妃為他殉葬。在商周時期如果沒有活人殉葬,就說明這個人不是位高權重的人,而商鞅則通過改革廢黜了這個慘無人道的陪葬制度,雖然他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有更多的農民種地,以及更多的士兵征戰。

    傀儡最早的稱呼是“人俑”,一開始它是用陶瓷燒製的,後來變成了木頭,在《說文解字》中“偶”是用桐木做的,可見古代中國人相信木偶是有靈魂的。

    他們將木偶做得非常精美是為了讓它們看起來接近活人,但其用意沒有戲劇因素。在《周禮》中方相氏蒙熊皮、戴黃金面具,上穿黑色的衣服,下穿硃紅色的裙子,手裡舉著盾牌,搜索宮室裡的疫鬼,並將其驅離。特別引人注意的是,方相氏還要負責為墓穴驅鬼,避免不是墓主人的野鬼享用墓主人該享用的祭祀。

    而方相氏在墓穴中驅鬼的儀式被稱為“喪家樂”,大概在漢末的時候,有些人為了證明自己勇敢,會故意在宴會上要求表演傀儡戲,並且唱輓歌。輓歌的主要內容是表達對死者哀傷的,這兩種屬於喪葬的儀式活動出現在婚禮上也真是讓人瞠目結舌,所以有人認為這是漢朝即將要滅亡的徵兆。

    我們可以看到傀儡戲來源於帶有巫術性質的宗教儀式,即使後來不在喪葬儀式中表演,它的驅邪作用並沒有退化,比如神廟落成、火災等所謂有妖氣的情形下會排演,並且禁止妊娠的婦女觀看。一些地方將之稱為“神戲”,內容以驅邪邀福為主,因此傀儡戲具有詭秘的神秘色彩,也是禁忌最多的民間劇種,平時很難看到,但祭祀媽祖生日這種盛會上卻會表演。

    紫禁城中有很多事並不是平民可以接觸到的,甚至於那些“白丁”與舉人這些參加科舉的文人接觸到的信息也不同。當首都的人們為自己身處政治中心而感到自豪的時候,沿海地區的人們也在為自己能接觸到商業信息和外來的物資而感到驕傲。

    清朝將首都定在bj的是順治皇帝,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改國號為大清,當時的首都在興京,後來又改在了“東京”遼陽。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即位,在擴建瀋陽後改為盛京,並將盛京作為都城。

    皇太極這麼做主要是為了躲避天花,但是這種瘟疫還是防不勝防,天花還是在皇宮中蔓延開來,甚至康熙皇帝之所以被選中成為皇帝,也是因為他出過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