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吾不禁夜 作品

第二百二十二章 花之爭(六十四)

    與和珅一起參與鎮壓叛亂的是阿桂,打了敗仗他也在找藉口,於是在上報軍情的奏摺中,阿桂多次提起了當地雨水太多,勢甚滂渤,部隊行進艱難。

    乾隆帝卻收到甘肅年年報旱,為什麼今年雨水那麼多?

    於是他下令仔細調查甘肅這幾年的天氣,調查結果很快就上來了,甘肅風調雨順,豐收了好幾年,所以本地的富戶也頗有餘糧,剛好可以供捐監者拿出餘糧賣糧上捐,這些糧食流入民間市場,報給皇帝八十多萬石糧食實際一粒沒有,為了把這些紙面上的糧食“消化”掉,王亶望偽造了開倉放糧的故事,這下賬就基本上平了,只不過多了1萬9千名捐監的生員。

    往年甘肅全年的監生也就8000人左右,而這種情況從乾隆三十九年持續到了乾隆四十六年,7年時間裡甘肅收監27萬,折捐監1227萬餘兩。舉人所在的福建倒是真的發生了旱災,卻無糧可賑,前面幾年因為這些甘肅考生大量湧入,造成了激烈競爭,他也就沒有進京趕考,後來福建活不下去了他才離開的。

    像他這樣的中產階級都這樣,何況是底層平民。那段時間很多人跑到了臺灣,聽說那邊地產豐富、土地肥沃,隨著流民一起湧入的還有官僚、富豪。

    從順治六年起,規定地方官招收流民,不論原籍在什麼地方,編入保甲,開墾無主荒田,給以印照,永準為業。

    清庭不允許農民隨意開荒,必須要發一種“墾照”,這樣才允許開荒,而申請執照需要“報墾”,這是需要一系列手續的。由於獲得“墾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平民的成功率不高,反而富豪、官僚這樣有一定實力的人容易得到開墾土地的權力,而處於底層的平民只能受僱於同樣跟他們一起“報墾”,卻優先得到“墾照”的地主,稱為佃農。富豪和官僚則成為“墾首”或“墾戶”,這樣的土地制度被稱為“墾佃制”,一般前兩年按照比例分成,待產量穩定後改為收定額。

    臺灣受廣東和福建的影響,採用了“永佃制”,即佃戶參與過墾荒,所以業主不可以將土地轉租給別人,並且佃戶在不欠業主租金的情況下,對自己耕種的土地享有繼承、專賣、抵押和買賣的權力。也就是說,在無法申請“墾照”的情況下,新移民只能做佃農,而舊佃農有永佃權,他們只能臨時租種土地或受僱傭當手工業者,否則就只能繼續在城市裡當流民。

    這些遊民沒有田產、沒有生計、長期處於顛沛流離中,被稱為“羅漢腳”,當這些遊民聚集在一起往往會發生械鬥,他們的背後往往有閔粵宗族在背後支持,由此產生了一種名為“江湖”的邊緣社會群體,同時給了添弟會吸收人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