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吾不禁夜 作品

第二百二十二章 花之爭(六十四)

    乾隆五十一年臺灣爆發了林爽文起義,他們主要是殺貪官,畢竟他們的目的是“反清復明”,將清政府的官僚趕走,像國姓爺一樣,自己代替其統治臺灣。

    白蓮教則是官員、富戶一起殺,“吃大戶”是一種以戰養戰的辦法。

    也是在乾隆四十七年,御史錢沛聽說了一個傳聞,山東巡撫和布政使狼狽為奸,打著為皇帝採辦貢品的名義大肆貪汙索賄,並且遇到官員調補吃拿卡要,不送禮就不辦手續,州縣官們只有挪用公款,勒索百姓,導致山東多地縣庫虧空。

    縣官們“納貢”不會老實從自己的俸祿裡省吃儉用,而是會從縣府庫的“火耗”中折下來,縣令們這麼幹巡撫國泰視而不見,李侍堯沒死是因為他為皇帝購置貢品,有了這個“免死金牌”,乾隆收到10萬兩的禮物,督撫可收十萬兩,縣令們可收百萬兩。

    有了錢之後就要享受,王亶望硬生生將位於黃河邊上蘭州府內的府邸變成了江南的西湖,而他的下一個目標則是去真正的西湖。

    其他官員跟他差不多,都用錢疏通,打算覓一“美缺”。

    為了查清山東到底有多少虧空,左都御史劉墉與和珅一起前往山東調查。

    劉墉是左督御史,算是御史錢沛的上級,至於和珅為什麼也在調查組裡,可能是因為他才處理了雲南總督的案子,以及他粘杆處侍衛的身份。

    一開始他們走的官方渠道,照例欽差大臣路過,當地官員都會熱烈歡迎,劉墉、和珅到達濟南後果然盛情款待。

    不過這一次和珅一行人拒絕了邀請,直接到了歷城,並且開始查賬,查出來的結果讓人意外,除了穀倉少了3000多石,銀庫的庫銀數量卻與賬冊完全吻合,也就是說庫銀並無虧空。

    為了謹慎起見,他們到了銀庫,清點後數量依然沒錯。

    接著他們又走訪了幾個縣,都是一樣的情況,反而好像錢沛誣告了他們。

    劉墉想了個辦法,他扮成道士到處打聽。原來白銀分為官銀和雜色銀,官銀是要入庫的,通常是銀錠或銀塊,純度比市場上流通的碎銀要高很多,而“火耗”就是在碎銀融化成為銀錠時折耗的。

    歷城庫房裡的銀錠有不少雜色銀,根據這個線索,調查組將歷城庫房裡所有的箱子都打開檢查,總共發現少了四萬兩白銀。

    一個城4萬兩,整個山東有多少呢?

    劉墉錢沛繼續察別的城市,和珅留下審案,這虧空是如何造成的,結果這4萬兩中有2.5萬兩是沒有報銷的軍費,正是用於鎮壓王倫清水教起義的。

    從江南運到瀏河的糧食要在山東轉運一次,這就給了國泰這種滿臣可以操作的機會,他將這些糧食高拋低吸,賺取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