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子與梨 作品

第四百三十七章 寸秒寸金

 人家大師說的很可能是仔細構思,幾易其稿,試了很多的畫法,最終擺上畫廊的時間。 

 而不是真的在一張紙上畫的時間。 

 畫七八十天不太可能。 

 一張大些尺寸的水彩畫稿,需要連續畫七、八個小時還是很常見的。 

 不一定就比用厚塗法所畫的油畫耗時要短。 

 安德魯·懷思幾十分鐘一張的水彩作品,多是那種16開的水彩練習本。 

 也就是比a4紙再小一些的尺寸。 

 它是一種信手拈來的繪畫練習和素材積累。 

 並不適合真的拿去參賽或者展覽。 

 想想看《蒙娜麗莎》就知道了。 

 其實《蒙娜麗莎》是一幅較為迷你的作品,寬僅有半米。 

 每年盧浮宮都能接到不少的遊客瘋狂吐槽投訴,就因為《蒙娜麗莎》的尺寸實在太小了。 

 以盧浮宮所要求和防彈玻璃之間的安全距離。 

 根本就沒法看的很仔細。 

 在專門的展廳前排兩個小時隊,然後在小畫框前站三秒鐘,再被後面的遊客一頭霧水的給擠出去。 

 可《蒙娜麗莎》再小。 

 達芬奇賣給弗羅倫薩富太太的肖像畫,也要比一張16開的水彩練習本的尺寸大個六、七倍的樣子。 

 類似魔都雙年展等比較寬容,很有國際範的畫展。 

 它們原則上對投稿作品的尺寸下限沒有太多限制。 

 要是參展者對自己有絕對信心,或者對觀眾和評委的視力條件有絕對信心。 

 你搞個指甲蓋大小短小精悍的“核舟記”當成雕塑門類創作,給組委會投稿也不是不行。 

 反正讓不讓你投稿是一碼事。 

 能不能上展,能不能獲獎是另一碼事。 

 客觀上大尺寸作品相對於小尺寸作品總是更有優勢的。 

 人們的奇怪基因天性就在喜歡各種各樣的場合比尺寸。 

 現代的東西方畫家畫畫全部都正在越畫越大,這是世界藝術潮流發展的主流大趨勢。 

 中國畫自古以來都是按平尺來算價的,越大越值錢。 

 而拍賣領域最經典的例子。 

 莫奈的《睡蓮》系列在給收藏家富豪的宣傳的時候,色調、風格、繪畫時間上的優先級評定都沒有那麼高,買家也未懂。 

 就一個簡單粗暴四海通行的硬標準—— 

 “大爺,咱的尺寸越大,價格就越硬,這畫就越好,再加個1000萬唄?” 

 這話也不全是忽悠人掏錢的話術。 

 畫大畫小都各有難點。 

 反正畫的越大,繪畫整體氣質就越難以圓潤如一。 

 繪畫的時間越長,也越容易出問題。 

 曾經東夏一位胡潤藝術家富豪榜排名前列的大師,他的一幅價值六百萬美元的精品大型寫實油畫,畫了很長時間,快要完成的時候,就被畫室裡的學生沒注意,一個運動鞋大腳丫就踩上面了。 

 能畫一幅很大的問題不出大錯。 

 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評委和觀眾都會多多少少的傾向於給一些印象分。 

 自然也不能玩的太過分。 

 不少雙年展就是擔心會有畫家想要出名,鑽這種空子,對投稿作品的尺寸下限沒有要求,反而對上限有要求。 

 你要想投稿尺寸超過3米x4米的那種超級大畫? 

 不好意思。 

 不是不讓你投,你得先單獨聯繫一下組委會,徵得同意和許可才行。 

 而像是新加坡雙年展,橫濱三年美術展,繪畫門類起步就要求是長寬都在40cm*40cm以上。 

 這是大量公眾展覽的硬性底線。 

 低於這個尺寸,即使16x20英寸,這種藝術生挺常見所接觸到的小尺寸油畫,抱歉,畫破天來,人家根本就不要。 

 而中幅尺寸的水彩。 

 保險起見。 

 完全順遂的情況下,留足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的時間,一次畫完,才是比較妥當的。 

 強調一次畫完。 

 也是因為水彩與水墨寫意畫,分別為東西方繪畫領域以水為媒介的代表性畫法。 

 它們各自所表達的內涵和哲學思想,透視原理,南轅北轍。 

 但不少底層技法上的東西,也微微有些幾分殊途同歸的相似性。 

 優秀的水彩,是蠻講究一氣呵成的。 

 玄學一點的說法是因為,東畫一會兒,西畫一會兒,精氣神就全斷了,像是一條被砍的七零八落的蚯蚓,無法順暢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