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黃旗 作品

第四百零一章 四輪鐵馬

    ()        1902年的京城,紫禁城裡來了一輛叫“四輪鐵馬”的奇怪玩意兒。

    它的車身是木質開放式的,上面一個頂棚,雙排座。

    外形看上去還留有十八世紀歐洲馬車的痕跡。

    這就是有據可查,京城最早出現的第一輛汽車。

    然而這輛由袁世凱好不容易才從美利堅搞來,進貢給清朝慈禧太后的時髦玩意,僅僅開過一次就被打入了冷宮。

    不為別的,只因為汽車解決不了尊卑問題。

    慈禧太后不會允許任何人坐在自己前面,包括為她開車的御用司機孫富齡。

    不過來自於封建的牴觸和愚昧的排斥,並沒能阻擋科技前進的腳步。

    時隔四十四年之後,共和國的子民對汽車的觀感已經完全不同。

    1956年的京城,幾乎每一個人都在為我國成功製造出了第一輛自己的汽車而振奮不已。

    當時國家新聞電影製片場還專程為這件轟動全國的大事去拍攝了紀錄片。

    影片不但完整的記錄了由五十四歲老司機馬國範將第一輛國產汽車駛下生產線的過程。

    而且還有馬師傅專為此事剃了頭,颳了臉,收拾乾淨利索的畫面。

    這些細節是最能感染人的,一個作家還以此譜寫了一首歌曲《老司機》。

    只可惜二十六年轉瞬即逝,我們國產汽車的製造能力和技術水平卻沒有如同我們期盼的那樣,得到顯著提高,反倒一直停滯不前。

    1982年,我國機動車的保有數量仍然低得可憐,全國加在一起尚不到二百萬輛。

    與改革開放前相比,京城大街上行駛的汽車,無論型號還是數目,仍然沒有太大的變化。

    大部分能見到的機動車,還是解放牌大卡車、松花江牌大客車和630中型旅行車、130中型卡車,以及212吉普車。

    甚至就連三輪摩托車也尚未淘汰。

    這一年,我們的滬海牌轎車,此時才剛剛開始考慮在車內安裝空調的問題。

    這一年,我國與外國知名汽車廠商合資生產汽車的計劃尚在談判考察階段。

    所有國產汽車裡,也僅有紅旗牌轎車勉強上點檔次。

    至於其他的進口小型轎車裡,華沙、勝利、吉姆、奧斯丁、斯坦達這些接近於淘汰的老舊車輛又佔了大部分。

    所以別說德國奔馳、法國白茹,美國克萊斯勒,這些真正上檔次的國際名車,國人難得一見了。

    哪怕像大發、三菱、達特桑、豐田這些日產經濟型車輛,或是波羅乃茲、菲亞特這樣跟玩具差不多的小玩意,也算是鳳毛麟角的好車了。

    實事求是的說,在這個汽車還不普及的年代,甚至就連駕駛員職業的技術含量,那都讓普通人極為羨慕和崇拜。

    別說在各個單位裡,汽車司機都是受人尊重的高端人才。

    大可以隨著性子耍脾氣,端架子,獎金拿頭份,拿領導開玩笑,給上級臉色看了。

    出租車司機這個職業,更是高端職業裡的高端,帶有極為特殊的光彩。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在京的外國人越來越多,這個群體的收入也隨之飛漲。

    出租司機們不但成了西餐館和高檔消費場所的常客,而且擇偶要求也非常高。

    找教師、找空姐,或者是跟漂亮女演員談戀愛,都不是什麼稀罕事。

    那想想看吧,這年頭就連負責開車的司機都如此的牛氣沖天,那能夠常年坐小車的人又是怎樣呢?

    由此可知,寧衛民能擁有一輛他個人可以隨意支配使用的汽車,還是輛挺新的進口車。

    是一件多麼令人羨慕和為之咋舌的事兒!

    某種程度上,這就意味著他的身份,已經能跟局長、縣長齊平了。

    這話一點也沒有誇張成分。

    因為當前的國情,就是1979年國家允許個人擁有私車的宣告聲明還不具可行性和合法性。

    國內有限的汽車作為生產資源,都是分配給相當級別的人員使用,稱為公車。

    以京城的具體情況而言,只有正處級,才享有配備公車的待遇,連副處都沒戲。

    如果想要跳出雜牌車和212吉普車的範疇,坐上正經的轎車,最起碼也得混到司局級才可以。